当李佳琦们掌握了定价权,品牌何以自处?丨每周一话


本周,2023年双11预售大幕正式拉开。然而,双11开锣的紧张感和火药味,却被京东“开撕”李佳琦的口水战抢了风头。
10月23日,京东携20亿补贴开启双十一,没成想第二天就被自家员工的一条朋友圈送上了热搜。而这一天,恰好是天猫双11开启预售首日,京东与烤箱品牌海氏、李佳琦随即爆发了“最低价之争”。
简单回顾下事件起因。10月24日,一名京东采销经理在朋友圈公开表示被品牌投诉,因海氏品牌的一款烤箱京东售价低于李佳琦直播间售价,违反了海氏与李佳琦签署的“底价协议”,而该产品为京东自营产品,低价是因为京东自掏腰包补贴,并质疑头部主播有“二选一”行为。京东认为,对于京东自营商品,京东具有定价权。
海氏品牌则在声明中称,品牌没有与该采销经理所指的渠道签订任何“底价协议”;为确保消费者权益,品牌双11期间将这款烤箱的最低销售价全网拉齐;京东采销未与品牌协商,擅自调低价格,在品牌方不同意后仍拒绝修改价格,且调低价格出售的烤箱,每台损失都由海氏承担,并非由平台补贴。
李佳琦所在公司美腕也否认与海氏品牌签订所谓的“底价协议”,表示从未要求品牌“二选一”,直播间商品的定价权在于品牌。
然而,随后有媒体曝光了一份“美ONE直播推广服务合同”。该合同中明确,“品牌需要在保证范围内的同等条件下最大力度。如若违约,品牌需要向消费者退还五倍差价,并向美ONE赔偿违约金人民币200万元,并承担由于退还差价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这份合同的曝光将该事件推向了新高潮。
而在10月24日晚间,“疯狂小杨哥”直播间里,大杨哥称李佳琦控价控库存,导致该直播间的YSL等大牌产品被迫下架。“他(李佳琦)最便宜的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只有他能卖,导致别人觉得他最便宜。”“他一个人能干一个平台。你们(粉丝)想要的一些大牌,都没货,全被他搞去了,全部是他定的价。”
同日,知名打假人王海发布视频,称李佳琦直播间卖的和田玉为假货。一时间,李佳琦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
10月24日,真是电商圈格外热闹的一天。事件不断发酵,李佳琦连上了多个热搜,大众对李佳琦“全网最低价”的讨论热度,甚至盖过了双11的购物热情。
从该事件的大致脉络来看,平台、品牌和主播各执一词,三方说法不一:京东说是自己掏钱补贴了,海氏说损失由自己承担,李佳琦背后的美腕则说没有“底价协议”。
到底应该相信谁?其实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看谁从这轮舆论战中获益。
首先,京东无疑在此次事件中赚足了流量。要知道,双11一直都是淘天的主场,而李佳琦又是淘宝一手扶持起来的超头主播,在薇娅因偷逃税问题淡出公众视野后,李佳琦几乎成为直播电商领域“独霸天下”的超级流量密码,所以,当京东将矛头指向李佳琦的那一刻,京东就已经赢了。
而在10月25日晚上的直播中,京东甚至在直播间把“价低李佳琦”打在了标题上。可以说,在平台与商家的battle中,通过引战李佳琦,京东成功实现了转移矛盾和赚取流量曝光,这可比任何的促销广告都更有效果。
其次,对于品牌商家而言,海氏似乎在平台和消费者两边都不讨好。京东为了执行今年双11京东“真便宜”策略,即便失去海氏这一个合作品牌也无足轻重;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产品价格打到最低,消费者能够受益即可,至于是平台自掏腰包补贴还是商家自担损失,消费者也并没那么关心。这么看来,海氏品牌在这场商战和舆论战中,几乎成为了炮灰。
李佳琦看上去是无辜躺枪,其在美腕否认与海氏品牌签订所谓的“底价协议”后,一直选择沉默。“只有李佳琦,既不敢‘得罪’某东,更不敢再‘惹怒’公众,也不能在此刻回踩同行,只能否认该否认的,其他时刻都选择闭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价了李佳琦在此次事件中的尴尬。
当然,24小时内连上了十几个热搜的李佳琦并没有闲着,天猫双11开战后,他一直在忙着直播带货。
根据10月25日出炉的数据,今年双11预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间卖出95亿元,而去年的双11预售首日这一数据达到215亿元,2023年李佳琦预售成绩缩减了超过一半。自9月花西子眉笔事件以来,李佳琦粉丝减少168万。
当很多人在感叹李佳琦业绩下滑,猜测今年也许是他参与的最后一次双11时,也有人直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天带货95亿元,他这个成绩可以吊打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营收了。所以你看,即使经历了掉粉、被质疑、被围攻,李佳琦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依然很强大。
消费降级的背景之下,这场“最低价”罗生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平台、品牌商家和主播对于商品定价权的争夺。
通常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大多是由其所属企业或品牌方根据产品的市场价值、产品定位及供需状态来决定的。当原本由品牌方“说了算”的定价权,转移到了大主播或者平台方手里时,品牌方的话语权就会大为减弱,品牌的价格体系控制也就形同虚设。
即使是国际知名品牌巴黎欧莱雅,在2021年双11期间与李佳琦、薇娅的价格博弈中败下阵来,最后不得不以提供补贴和道歉收场。而两年前的这场巴黎欧莱雅与直播“一哥”“一姐”之间的纠纷,正是品牌试图夺回定价权的注解。
多位电商界人士表示,李佳琦之外,其他的头部主播其实也同样存在对“底价”的要求或协议,只是叫法、名称以及合同细节不同而已,这已是直播电商行业多年来的“潜规则”。
不可否认,经过近几年野蛮生长的直播间主播们的疯狂“洗脑”,部分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大主播直播间价格=最低价”的消费心智。而此次扛着“真便宜”大旗而来的京东引战李佳琦,则试图戳破这种“大主播=最低价”的泡沫。这时候,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今年双11的剁手中回过神来,即使大主播宣称他是最低价,还得去品牌官旗直播间或者京东、抖音等其他平台比比价!
直播电商发展到如今,当李佳琦们掌握了商品定价权,人们很难判断,主播达人的所谓控价,到底是所谓的“为消费者谋福利”,还是形成另一种充斥着对品牌的挟持与压榨的垄断竞争。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必须建立起自身的直播体系。与其把业绩押宝在个别主播或者网红身上,不如自力更生,培养品牌自己的主播和流量池,毕竟在自家的直播间里,价格完全由品牌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