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拼多多“三无”原液乱象


“你敢信,医学生私下都在用几块钱的护肤原料!”
“美白精华大家都有吧,我的医学生表妹只买烟酰胺原液,它俩的主要成分都是高浓度烟酰胺,但是价格却差了几十倍!”
“我们跟医学生祛痘印的区别就在于这个维E油,而且只要3块!”
近日,小红书上一位护肤博主分享了一条关于自己使用护肤品原料进行护肤的视频。视频中,该博主展示了烟酰胺原液、角鲨烷油、维E油三款护肤品原液,三款产品均装在不同的医用玻璃瓶中,瓶身贴有形似医用标签的产品贴纸。该博主称,这些原液具备美白、祛痘印等功效,且价格只要几块钱。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不少网友也纷纷表示:“烟酰胺原液是真有用,老便宜了”“我在拼多多买的烟酰胺原液才九块钱,很多很实用”“种草了,想知道角鲨烷油和维E油在哪里买的”……目前,该视频的收藏、点赞量均超4万,且热度正在不断攀升。
那么,这种护肤“原液”真的有用吗?是否存在违规风险呢?
01
“私人做的”“档口拿货”
拼多多护肤原液乱象丛生
在小红书上搜索“原液护肤”,发现有大量帖子都在宣传上述包装的原液,常见的如烟酰胺原液、377VC原液、α-熊果苷原液、玻尿酸精华原液等。其中,“便宜划算”“拼多多”等成为相关种草图文的高频词。
化妆品报随即在拼多多搜索“护肤原液”“护肤原料”,出现了很多包装诸如“药瓶”的原液产品。据观察,这类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相对简陋,仅标注了该产品的颜色状态、使用方法、储存方法,部分产品会标注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及保质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产品标注的主要成分大多只有两种成分,包括原料本身和透明质酸,且使用方法基本为“1:10添加或直接使用”。
不仅如此,这些护肤原液几乎均未标注品牌名和生产厂家。关于原液的生产厂家或品牌,化妆品报询问了拼多多上的多家原液商家,部分商家选择闭口不谈,另一部分回答的口径却惊人的一致:“还没有注册品牌”“私人做的,没有牌子”“不方便透露”。
化妆品报询问上述原液的供货商等货品来源,有的商家不愿透露,部分商家表示:“(我们的)产品同线下大客户品牌产品一样的配方,线下价格是线上的几十上百倍,为保证线下客户利益,线上没有显示任何相关资讯,所以才这么实惠”。甚至,还有的商家声称产品是供品牌方试用的“半成品”“是从广州档口拿货回来发的”。
化妆品报还发现,拼多多上多个原液产品在其详情页中的功效宣称多以美白、淡斑、抗氧化等热门功效为主,若产品以成品形式售卖,则属于“宣称具有新功效的特殊化妆品”,必须在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备案,但这类产品几乎都没有提供特殊化妆品备案信息。
总结来说,拼多多热卖的这类护肤原液,基本属于来源不明的“三无”产品。
第十四章创始人、拜思丽CEO梅鹤祥表示,此类护肤原液存在极高的风险性。“若作为原料售卖,首先要达到化妆品级,甚至有的原料现在还有国标,且化妆品中使用的原料都有报送码,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追溯;若作为成品售卖,化妆品企业也是必须配有安全质量责任人的,不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是可以追溯的。”
显然,不论是以原料还是以成品的形式出现,这类护肤原液都是不合规的。
“像烟酰胺、377、α-熊果苷等,如果分装的是工业级成分,可能会有风险,且这种液体状的原料是否有非法添加也不可知,如果从成品的角度来讲,正规的化妆品都得按照化妆品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安全性测试、功效测试等,还需要有备案的合法身份,网上这样卖产品实际上就是规避了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一位熟悉化妆品原料技术的资深行业人士李扬(化名)如是说。
02
原料≠配方
成分堆叠≠产品功效
据观察,拼多多上售卖的这类护肤原液均价格低廉,售价均在十元以内,但产品的月销量大部分都不低,在几千件到几万件不等。甚至有买家评论称,“精华卖的贵就是因为有中间商赚差价”“美妆行业就是暴利行业”……
但是,消费者在讨论原料或成分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点,那就是——配方。
“只要是经过备案的合规化妆品,它的配方都是需要经过若干科研人员大量的实验和测试,这些都需要成本,所以不能单单以原料的价格来讨论,还要考虑产品的配方,以及经过这些科学的流程后最终总结的相应数据的成本。”李扬进一步解释道。
此外,任何一个化妆品都不是通过单纯地原料堆叠就能形成相应的功效。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为什么产品没有效果?因为原料是原料,配方是配方,这是两码事。”
他表示,像烟酰胺、熊果苷、377,甚至当下大火的重组胶原蛋白等,都是可以作为原料被公开售卖的,但作为具备功效的护肤品,则需要将这些原料交给专业的、有资质的配方师进行调配。“护肤品有没有效果,以及效果的好坏,并不是简单地原料叠加,也不是某个成分的添加浓度越高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各个成分之间的协同,和其他成分在一起是否会产生刺激或毒性,能否体现出功效,以及它们如何被皮肤吸收的问题,这都非常考验配方师的个人能力和行业经验。”
但从目前消费者分享的各种使用方法可以发现,上述护肤原液一般会被混合到其他护肤品中一起使用,由于消费者对于产品配方并不了解,经过“DIY”形式的混合,可能会存在原液与其他护肤品成分之间互相“打架”的情况,甚至引起不良皮肤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从产品的配方工艺来讲,若a、b两种原料的名字完全相同,也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功效一定是一样的。李扬介绍,“开发产品时要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想达到什么样的功效,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研究和筛选的过程。通过配方工艺的选择,最终得到的产品浓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其中是否含有有害杂质。若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实验过程,也没有经过验证说明产品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安全性也无法保证,那么就算两种原料相同,工艺的不同也会造成产品的大不同。”
李扬还以拼多多某商家售卖的α-熊果苷原液为例,该产品的详情页中显示的熊果苷含量≥99%,“且不说这个含量是否有造假的可能,熊果苷本身没有美白作用,通过降解成氢醌才有作用,但氢醌是有害的,这个产品中熊果苷含量标了大于等于99%,那剩下1%是什么?是水分还是氢醌?这都不得而知。”
03
成分添加浓度“逆天”
近年来,随着功效护肤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一大批有着专业知识的自媒体达人开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各种护肤品成分的科普信息,他们的出现也助推了“成分党”的兴起。原本一些生僻的成分被消费者牢记于心,甚至有不少白牌为了迎合消费者直接以成分命名。
久而久之,一些商家将成分奉为圭臬,开始不断卷成分、卷浓度,为了吸引眼球,某些产品的功效成分添加浓度呈现逐渐“盲目标高”的趋势,并且层层叠加,互相攀比。
行业知名美妆博主“俊平大魔王”也曾陷入深思,“现在很多女生烂脸了,皮肤屏障受损了,我在想会不会可能是我们的原因。因为最早我们就是在做成分科普、功效评测,但是十多年过去,发现好像整个行业倒过来了,变得很激进。”
而拼多多这类突然爆火的护肤原液,正是当下行业现状的缩影。
相关人士透露,“若进一步深究‘原液’这一概念,在国家的化妆品分类中并不存在这一说法,从产品成分表和相关的检测报告就可以看出,没有一种成分可以体现出‘原液’的特征。以烟酰胺原液为例,它给消费者传递的是满满的一瓶烟酰胺,但是化妆品成品中,按规定烟酰胺的添加量不能超过6%。”他又以玻尿酸为例分析,如果添加10%,那么产品形态就会变成果冻状,但那些原液宣称自己玻尿酸添加量在90%以上,原液却依然呈现液态,这个现象就很难理解了。
对此,李扬也明确表示,成分添加的浓度与产品功效是两码事,网上的“唯浓度论”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且长此以往,这种误导“一定会出问题”。
正如上述所言,一方面,“原液”本身属于“伪命题”,平台售卖需要消费者自行稀释的高浓度原液,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一旦消费者使用方法不正确,就会出现安全风险。
以视黄醇原液为例,李扬解释道,“视黄醇使用后如果不采取防晒措施,会有造成光敏症的风险,商家将视黄醇以‘原液’的形式售卖,任由消费者自行DIY,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另一方面,不同成分能够添加的最高使用量是有明确规定的,例如水杨酸原液的在化妆品中的最高限量不能超过2%。但据观察,一些平台售卖的水杨酸原液中水杨酸的含量已被标到了30%。
谈及当前出现“三无”护肤原液的根本原因,李扬总结,消费者在接收信息和对化妆品的认知方面还不全面、不完整,行业仍缺少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科普。当这种非法化妆品广泛流通于市场,加之社交媒体无底线地种草营销,这类产品将在价格方面挤占正规化妆品的市场,危害消费者皮肤健康,形成行业乱象。
诚然,在爱美意识的驱动下,近年来大众已经悄然改变了固有的护肤观念,但一些消费者对功效的盲目追求,推动了部分主打极致性价比的电商平台上护肤原液乱象的猖獗。在巨大的利益驱使面前,对护肤原液的治理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电商平台的专项治理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对于相关商家而言,唯有合法合规,尊重市场,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