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话题美妆品牌|年鉴⑥


2023年尾声,化妆品报梳理了今年化妆品市场的十大话题品牌,这些品牌有令人惋惜的遗憾时刻、有为人瞩目的高光瞬间,也有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它们被讨论、被关注,被更多人熟知的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化妆品市场的前行轨迹。
01
“天降大锅”的花西子
9月,李佳琦直播时发表不当言论引发众怒,让花西子成为众矢之的。
回看整个事件,“贵”成为围绕花西子的核心争议。以舆论漩涡中心的产品“花西子眉粉笔”为例,该款眉笔每支的克重0.08g,被网友戏称“贵过黄金”。消费者对于花西子定价的态度,折射出其对国货品牌定位的固化认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货=低价”的成见难以被打破,国货美妆高端化任重道远。
02
高歌猛进的珀莱雅
今年双十一的最大赢家非珀莱雅莫属。根据天猫官方数据,珀莱雅位列天猫美妆行业双11全周期品牌成绩单的第一名。据统计,这是近6年来国货首次登顶。此外,根据飞瓜数据,珀莱雅还拿下抖音美妆双11第一名。
行业里常说,珀莱雅的崛起是大单品的胜利。其实,更进一步看,珀莱雅高速增长本质是“功效切割”,即为消费者提供功效更少的化妆品,减少决策成本。自红宝石系列之后,珀莱雅便很少做“一瓶多效”的产品。今年,珀莱雅大促期间的主推产品中,红宝石、双抗、源力等都规避了“贪大求全”,而是聚焦更小的功效领域做研发与营销投入,如抗初老、抗糖抗氧、修护等。
03
萎靡不振的SK-II
去年以来,宝洁每发一次财报,SK-II似乎就要被拉出来点名一次。
在最近的三季度报中,宝洁指出:SK-II市场表现乏力是导致美容板块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SK-II尝试通过涨价改善增收不利,今年初期,品牌20%调价是其至少近五年来涨幅最高的一次,但从结果上看收效并不明显。
SK-II的萎靡也是整个高端美妆市场在经济恢复期市场状态的缩影。长远来看,伴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祛魅、对性价比高、品质高的国货认可度提升,国货美妆品牌迎来了高速成长的窗口期。此消彼长之间,国际品牌与国货美妆间的市场争夺愈发白热化。
04
豪门相中的半分一
12 月,国货底妆品牌Blank Me丨半分一母公司股权变更,新增股东路威凯腾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这是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 LVMH 旗下基金 L Catterton的首支人民币基金。
作为国内底妆品类的新品牌的代表,半分一于2019年才推出第一款底妆产品。品牌创始人兼CEO杨博雅曾对外表示,国内市场的存在两大空白:一个是底妆这个垂直赛道缺少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品牌;一个是国货底妆目前还没有穿越周期的长期品牌。
LVMH的此番投资可被解读为对中国底妆细分市场的押注,也是对半分一在研发环节的沉淀对认可。据了解,基于光学特性和皮肤状态之间存在的关联,半分一独创皮肤光学研究体系,并联合中科院创立半分一肌肤光学实验室。
05
黯然离场的FAB
9月,化妆品报从宝洁中国得到证实,宝洁旗下护肤品品牌First Aid Beauty已退出中国市场。2020年,宝洁将FAB带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出了FAB急救面霜、FAB奶盖泡泡洁面和FAB燕麦精华水等核心产品。2022年,FAB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护肤品;同年6月,乘风破浪第三季播出期间FAB官宣王心凌为品牌大使。
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节点上看,主攻敏感肌修护的FAB显得生不逢时。2020年前后正值薇诺娜等国货敏感肌品牌的爆发期,各类主攻敏感肌新品牌、新产品线不断涌现,市场竞争越发激烈,FAB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06
重振旗鼓的资生堂
今年,资生堂是国际美妆公司中调整举措最多的那一个。
12月,资生堂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多项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公告显示,自2024年1月1日起,集团新设价值创造战略总部、公司治理部、全球品牌价值开发中心、全球产品价值开发中心,同时将 D&I 战略推进部更名为DE&I战略推进部。中国市场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三季度报中,资生堂多次提及“核污水事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并表示其在中国正从由大规模促销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具体而言,运营上,资生堂计划减少库存;减少外包费用;提高门店员工生产力;优化组织结构;更严格的员工管理。品牌与渠道端,资生堂计划加快品牌在3-5线城市的推广、战略性涨价、优化SKU、重视功效化与高端化、减少对大型活动的依赖等。
07
悬崖勒马的露华浓
2020年以来,露华浓破产传闻不断。直到今年4月,露华浓完成了与债券人签订的重组支持协议计划,该计划将使露华浓减免约合为人民币185亿元的债务协议,并在4月底正式退出破产程序。
活下来后,露华浓马不停蹄地开启重组,任命Elizabeth A. Smith为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原总裁黛布拉·佩雷尔曼辞去总裁、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成员的职务,并在过渡时期担任该公司的顾问。
08
交友不慎的YSL
10月,网红“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直播时带货YSL气垫引发争议。
直播间内,该主播表情夸张、披头散发地展示着YSL气垫,同时,直播中途还有女性主播穿着短裤摆出一字马的造型,尽管身后指示牌标明“视觉效果,请勿模仿”,在观感上仍让人有些不适。此次直播后,红绿灯的黄因风格低俗,被指侮辱女性而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在YSL官方小红书下评论,并要求停止与该主播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直播并不是YSL官方与红绿灯的黄的合作,而是茂业百货与其的合作直播,所带货的YSL气垫也是茂业百货卖场旗舰店发货。“所以,YSL显得有些飞来横祸了。”一业内人士表示。
09
春风得意的Le Labo
6月,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小众高端香水品牌 Le Labo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屋里厢”开出首店。
尽管没有进行任何KOL投放,Le Labo在小程序上线的开放日预约名额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全部约满。开业当天,品牌提前预备的30万元左右的货品一经上架就全部售空,足见这个小众香水品牌的受欢迎程度。
首店之后,今年Le Labo已在上海、深圳、北京连开四店。目前,中国香水市场已然成为全球美妆市场的新增长引擎,被国际美妆集团争相下注。仅就雅诗兰黛而言,自2019财年以来,雅诗兰黛旗下包括Jo Malone London、TOM FORD、Le Labo等品牌在内的香水业务净销售额增长近40%,已连续10个季度实现至少两位数的有机净销售增长。
10
“被优化”的The body shop
“部门优化”不只发生在职场,对此The body shop一定深有体会。
11月,巴西美妆巨头Natura &Co 宣布以约18.6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品牌The Body Shop。今年更早前,这家公司还出售旗下品牌Aesop伊索,最终交易金额达187亿元。
今年,精简与去杠杆成为越来越多美妆巨头的选择。例如,今年花王旗下Frēshel肤蕊、Blanchir superior馥兰皙儿和美发品牌SALA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关停。LG健康生活旗下护肤品牌苏秘37°中国市场百货专柜开启战略调整,处于逐步撤离阶段。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离场,美妆市场集中度持续走高,竞争也将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