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走红,它与传统电商有这五大区别丨社交电商⑦


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王钦
一段时间以来,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之争不断被提及。一场“新旧电商模式”的比较也被摆上台面。一边是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巨头十多年所积累沉淀下的传统电商模式,另一边是以拼多多为首的社交电商的快速崛起。这两者谁是未来电商模式的王者,或许现在难有定论。那么,传统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有哪些区别?其操作模式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区别一:核心商业模式不同
社交电商,顾名思义,也就是基于社交的电子商务模式。而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上,双方更是有着极大的差异。
虽然传统电商和社交电商都属于电子商务中零售这一类商业模式,都需要一个为第三方提供买卖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但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社交电商更多基于人际关系。
传统电商是用户需求导致消费,即“用户产生需求—平台搜索—完成消费下单”。淘宝、京东等等传统电商都是这样的商业模式。社交电商则是以社交分享为出发点导致消费,属于刺激需求,即“制造爆款和拼团、触发社交分享—形成新用户—再度产生购买”。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礼物说、小红书等等。
传统电商的模式其实采用的是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式。正因如此,传统电商商家十分依赖平台广告,成本相对较高。社交电商则通过模式的创新,吸引用户进行分享来获取流量,因此,商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小结:传统电商是以平台为核心高度中心化的商业模式;社交电商以消费者为核心、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
区别二:产品结构不同
传统电商经营产品面较广,诸如淘宝、京东等。而社交电商的产品因为核心用户属性分明而显得更为精确、细分。比如,拼多多以低价爆款产品为主。
其次,由于社交电商的信息传递十分及时,其核心逻辑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信任产生交易。而社交电商的购物圈恰恰是沿着社交工具中熟人关系链拓展的,由此可以实现购物信息即时推广。因此,社交电商在产品的更新和上新速度具有即时性,从而与客户进行更为良好的互动,提升转化率。而传统电商在即时推广方面则较为滞后。
小结:传统电商“大而全”;社交电商产品更为细分准确。
区别三:受众群体不同
根据“长尾理论”,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
众所周知,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针对的用户群体是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近两年,在消费升级口号下,也在不断进军中高端市场。传统电商因其体量、产品、覆盖人群较广,受众群比较分散。以拼多多为代表的走“低价”路线的社交电商则是目标对准了被传统电商忽略的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其次,由于其强大的分享属性,因此受众群体将更为精准、密集。
除此之外,小红书等依托KOL、网红生产内容的社交电商平台,其目标消费群体则是对生活要求更为精致、细分的群体。
小结:传统电商平台受众群体较分散且难以沉淀;社交电商受众群体更精准、细分、密切。
区别四:流量获取方式不同
在核心流量获取机制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传统电商和社交电商盈利机制上的差异。
社交电商更为丰富的社交分享活动,可以从更多方面获取用户流量,达到吸收新用户、完成交易的效果,因此,社交电商平台的商家对平台依赖性较小,运营成本更低,产品价格将会更低廉。传统电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拥有一个聚合型的流量中心,平台上的商家比拼的其实是获得流量的能力。传统电商高度依赖平台的流量派发,所以商家运营成本较高。
而以社交电商拼多多为例,其鲜明的“低价+拼团”模式,虽然导致单位利润减小,却能大大提高流量,就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总利润。同时,社交电商的传播模式更广,大大提高了用户红利,省去广告费,获客成本更低。
正因如此,社交电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流通产品,且会惠利更多人,参与社交分享的人越多,受益者越多。
小结:传统电商极度依赖平台流量;社交电商靠“人气”拉动。
区别五:用户留存、转化不同
基于第四点区别,传统电商和社交电商在对用户的留存和转化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从留存和转化的角度来说,社交电商有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充分利用其社交属性达到用户的裂变。比如背靠腾讯和微信的拼多多在用户拉新上就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容易将亲朋好友转化为新用户。此外,通过社交可以和用户建立信任,用社交信任卖出产品,这样建立的用户关系往往较为持久。但前提是一定要以用户的体验为主,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才会和用户建立信任。此前,拼多多面临的假货危机则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其在社交电商中的口碑和信誉。
相反,传统电商的用户是想到要买东西了,才有可能会去平台店铺上搜货,然后几家对比之后下单,用户粘性较差。
小结:社交电商靠社交拉新、留客;传统电商锁客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