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资讯

多批“毒化妆品”被曝光?抖音“红黑榜”乱象丛生

化妆品报
· 2025-02-25
原创
谨防“毒化妆品”套路营销。

文丨孙晓燕

“‘毒腮红’被曝光”“曝光‘烂脸’粉底液”“曝光‘夺命’定妆散粉”……近期,化妆品报发现,抖音平台中出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化妆品红黑榜”视频。这些视频的标题往往骇人听闻,以“致癌”“滑石粉超标”“夺命”等词语吸引眼球,发表各类化妆品红黑榜,但并未注明事实根据。化妆品报通过药监局查询,也未发现与此类视频相关的化妆品抽检通告。△截自抖音

图.jpg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妆品报走访市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反馈了这一现象。

01

抖音夸张式“红黑榜”视频层出不穷

事实上,“红黑榜”在美妆界可谓由来已久。

在许多美妆博主的视频中,各类“红黑榜”类视频往往是必做选题。在这类视频中,博主往往会结合自身体验、团队测评、粉丝团评测等多个维度,从针对肤质、功效等多个维度,对如粉底、精华、散粉等某一类型的化妆品进行测评,最后得出“红黑榜”,为其用户进行“种草”或“避雷”。这类榜单的依据是个人的使用感受,因此结果也相对主观,主要目的是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博主类型日趋多样化,而在成分党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专业测评博主。他们通常在对化妆品成分进行更为专业的分析、检测,从而得出“红黑榜”,相对客观的视频内容深得许多消费者信赖。如抖音知名千万测评博主@老爸评测,粉丝对其测评结果信赖度高,甚至奉为圭臬,将其作为挑选产品的重要标准。

无论是种草还是测评视频,都应该以事实依据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参考性。但如文章开头所述的红黑榜视频,不仅文案更“耸人听闻”,并且没有展示客观证据。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视频会简单描述“红黑榜”的依据,如在腮红类视频中,黑榜产品是由于含有滑石粉、硅石等成分;在粉底类视频中,一些产品上黑榜的原因是由于含有香精、防腐剂、酒精等成分……仅仅根据这些“证据”,许多知名品牌产品被打为“毒化妆品”,可谓“躺着也中枪”。而众所周知,香精、防腐剂和酒精都是多种化妆品中常用的成分,因此这样划分黑榜的做法,并无科学依据。

02

“拉踩”大牌,或为营销手段

针对这类视频在抖音的批量出现,许多业内人士在接受化妆品报采访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营销手段”。一方面,在这类视频的红榜中前几名中,往往会出现某不知名白牌,与一众国际大牌并列。另一方面,这类视频粗暴地将防腐剂、酒精等成分与有毒划等号,制造焦虑。而且事实上,这种“证据”无法站住脚。

以防腐剂为例,在安全使用范围内,防腐剂对人体是无毒副作用的,由于化妆品成分复杂,为了保证长期稳定性,必须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一位业内人士向化妆品报表示,适量使用防腐剂有助于保护产品免受微生物污染,消费者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同时,2015年12月通过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对防腐剂进行了严苛的限量。与其相信这类“另有目的”的视频,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对其使用的化妆品进行自查。

同时,这类打着“红黑榜”噱头的抖音视频评论区也会出现诸如“xx(某白牌)真的很好用”等评论。因此,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类视频无疑是一种伪科普,踩一捧一的营销手段,借助短视频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性,并通过将化妆品与“致癌”等词语联系起来,进一步渲染情绪,达到强化传播力度的效果。尽管评论区有消费者识破了这种套路,但被误导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

“类似这样的视频解读,仅仅是消费用户,甚至是自媒体‘个人的评判’,并非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哗众取宠’的内容和话题,这也是目前博流量的一种‘噱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资深美妆评论人、亿优美数字供应链平台创始人白云虎对化妆品报表示,“就‘躺枪’的品牌而言,在评估其影响面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向平台申诉下架视频;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发布视频的人提供可靠的证据,如果没有,也可以发出类似律师函的警告”。

这类“红黑榜”视频乱象的背后,也反映出平台审核机制不完善、不严格的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品牌需要听见消费者的声音来倒逼产品升级,消费者也需要更多的参考案例进行购买决策,“红黑榜”视频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事实根据、以营销为目的的“红黑榜视频”不仅涉嫌不正当竞争,而且视频发布者还涉嫌恶意发布虚假内容,侵害相关品牌的声誉与形象。同时,其发布的所谓“红黑榜”也只能带来一时的热度,毕竟,消费者的眼睛不会永远被“蒙蔽”。而对于监管、平台、企业三方来说,唯有以透明合规为核心,构建“成分安全—真实测评—理性消费”的正向循环,才能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杨敬玲

135****9953
等619人看过此文章
评论

用户评论 (0)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MORE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