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快把美国化妆品行业“打死”了


文丨邹欣晨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美国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将被征收至少10%的关税,作为新的基准税率,这部分关税已于上周六(4月5日)生效;此外,对“与美国存在最高贸易逆差的国家和地区”,特朗普政府将征收更高的关税。而在特朗普向全世界展示的这张“关税一览大表格”中,美国向其前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施行的关税税率均超过20%。
美国当地时间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在90天内将会“暂时维持在10%”。而仅仅在次日(美国时间4月10日),特朗普又在内阁会议上“变脸”,宣称如果各国“未能达成令人满意的贸易协议”,他将重新恢复“原本暂停90天”的“对等关税”。
不论特朗普的“左右横跳”进展到哪一步,可以确认的是,目前,10%的基准关税已在美国生效。因此,多位美国化妆品企业高管和创始人向《Business of Fashion》(下称BoF)《Glossy》及《Cosmetic Beauty》等海外时尚及美妆财经媒体“大倒苦水”,并纷纷表示,美国政府对韩国、法国等主要化妆品制造国征收高达两位数关税的“疯狂政策”已经让整个美国化妆品行业“天翻地覆”。
“整个世界现在完全疯了,我们能看到(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之中。”护肤品牌Farmacy的创始人兼化妆品制造公司iLabs的首席执行官David Chung对媒体抱怨道。
01
“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创始人直批“白日做梦”
David Chung的化妆品制造公司iLabs总部位于韩国,为50多个化妆品品牌提供代加工生产制造服务,他尖锐地指出,特朗普宣称其对其他国家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目标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而这无疑于白日做梦,你(美国)有工厂吗?有生产线吗?有工人吗?”Chung发出“三连问”。
“一些MAGA(特朗普的狂热支持者)似乎以为化妆品是能凭空从货架上长出来的。”另一位美国化妆品品牌创始人向媒体吐槽道。他指出,每个登上丝芙兰、Ulta Beauty或其他美国连锁零售商货架的美妆产品背后,都拥有一个全球化、复杂化的庞大供应链网络。“一盒腮红的包材可能来自中国,原料来自法国,研发在意大利,生产制造在越南……它在全球走过一圈之后再作为成品登上美国人的货架,而总统先生(特朗普)却认为这整个链条的工序都可以轻松在美国完成。”
部分业内专家向《Cosmetic Beauty》指出,韩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主要化妆品出口国拥有的生产基础设施是美国本土所不具备的,“尽管部分产品(如护肤品)已实现美国本土量产,但一些技术要求更高的品类——例如凝胶唇线笔、液体眼线笔或超细研磨腮红——仍需依赖海外生产。”“美国的化妆品制造商除非彻底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才能承接彩妆类产品的生产需求,比如各种笔类产品、眼线笔、眼线液笔、唇线笔等等……说实话,这些产品在美国基本没有生产线。”化妆品配方师兼美妆KOL贾文·福特(Javon Ford)对BoF解释道。“由于这些产品需要大规模生产并使用特定技术,核心产能仍集中在韩国。”
专家们还警告说,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美国化妆品品牌都从中国采购包材。即使是一张小小的标签,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也要比在中国采购高出数倍。
“美国印刷厂的报价高到离谱!他们需要七千美元来制作印版,然后2美元来印刷——每张标签2美元!”一位美国辣椒酱品牌老板在Youtube平台上愤怒地说,他还指出,他的辣椒酱瓶子是在中国一家专门生产香水瓶的化妆品包材厂制作的,而当他试图找到在美国同样能“复制”这款瓶子的工厂时,“我找不到任何工厂。”
BoF指出,若现行税率保持不变,严重依赖进口的美国化妆品行业将遭受“特别沉重的打击”。对于那些不在美国采购原料及包材的品牌而言,如何维持正常运营——甚至如何生存下去都将是个大难题。
“我们不能就这么吃下关税的苦果。”The Lip Bar创始人梅丽莎·巴特勒(Melissa Butler)在Instagram的一段视频中说。她的品牌有85%的产品在中国台湾制造,包装则在中国大陆生产,仅有“一小部分”在美国生产。“这会杀死美国的小化妆品企业,它们尤其无法承受这些关税。”
“这对许多美国品牌来说已经危及生死,”Bespoke Beauty Brands首席执行官Stacey Tank也同意梅丽莎的“激烈发言”,因为她的化妆品公司同样从韩国及中国采购产品包材。“业内焦虑情绪高涨,我完全理解这种感受——尤其是资金储备不足的小型品牌与独立化妆品企业。今早我和另一家化妆品品牌的老板通电话,对方说一旦高昂的关税成真,她会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02
“闯美”韩妆迎“灭顶之灾”
去年(2024年),韩国超越法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来源国,数据显示,来自韩国的化妆品占据美国进口化妆品总量的22%。若韩美贸易谈判未成功,韩国将面临25%的关税税率,这对在美国势头正猛的韩妆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近年来,K-pop音乐与韩国影视作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再度在美国掀起“韩流”热潮,而来自韩国本土的K-Beauty品牌也顺势开启“闯美”之路,凭借这股浪潮在TikTok上投放营销,将如Glow Recipe、111Skin、Olive & June等众多“韩国制造”美妆品牌送上美国消费者的梳妆台。此外,韩国在化妆品制造业的创新也使其逐步崛起为国际美妆品牌的重要生产基地——最初是护肤品,随后扩展至彩妆,如今护发品类也日益增长。
对这些“闯美”的韩妆品牌而言,即使将其工厂转移到美国,现有的关税税率仍无法使“美国制造”的产品在价格上具备竞争力。据Tank透露,若将其公司旗下的韩国产化妆品转至美国生产,成本将激增“4到8倍”。
这还不包括为某些特殊产品建立生产设施和制造体系所需的时间与资金投入。Tank表示,若想要在美国打造与其在韩国工厂同一级的美妆产能需要“数亿美元”的投资及至少两到四年的建设周期。
即使是像iLabs这样已在美国设厂的化妆品制造商,面对这场成本高昂的转型也仅有“微弱的先发优势”。“这绝非一日之功,”Chung强调,“我们会在转型中损失大量资金。”
韩国护肤品牌Krave Beauty创始人Liah Yoo亦在Instagram发布了该品牌将提价的消息,称其下一批来自韩国的美妆产品将面临25%的关税。“(关税)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她预测韩妆在美国的平价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或许是韩妆品牌的‘灭顶之灾’。”
03
“裁员潮”“涨价潮”双双袭来
美国化妆品企业艰难求生
由于各化妆品企业的生产端大概率仍将留在海外,特朗普政府承诺的“为美国制造业提供就业岗位”至少在美妆领域恐难兑现。更糟的是,由于美国化妆品企业都在争相削减预算,以维持利润率,美国化妆品行业可能在2025年成为“裁员重灾区”。
“作为一家独立的小企业,我们必须精打细算,这意味着要在每个环节开源节流——不幸的是,裁员也可能包含在内,”Tank坦言。而随着化妆品企业管理者寻求更廉价的客服方案,裁员潮或将加速AI替代人工的进程,在业内掀起新一轮恐慌。
控制人力成本只是美国化妆品品牌及企业维持利润率的策略之一。业内高管与专家指出,未来,化妆品企业还可能削减代理合作、压缩仓储空间,或改用“更便宜的”原料与成分以降低成本。各品牌也已启动与零售商、供应商的谈判,希望共同分担新增成本。
“现在所有人的电话都响个不停,我们都在谈判,向工厂发问‘你能否降价10%、20%来抵消部分成本?我们也会承担部分损失。'”Chung描述道,“如今美国化妆品行业的每一环从业者都在承受重压。”
而当成熟品牌为成本焦头烂额时,初创品牌则面临着严峻的融资困境。
“部分与我接洽的投资人表示,新的关税政策出台后,他们已撤回所有投资意向书。”Tank透露,“现在的新兴化妆品品牌很难筹集到资金,如果关税继续施行,恐怕今年市场上会‘死掉’一大批新兴品牌。”
尽管美国化妆品品牌各自“绞尽脑汁”,压缩预算的策略也是“八仙过海”各有不同,但行业内的共识是:涨价已成定局。
“无论企业采取何种策略,最终买单的仍是美国消费者,因为没有人愿意压缩自己的利润率。”Chung说。他还预估,美国化妆品市场各品类的价格普遍将上涨至少10%-15%。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关税风暴”笼罩整个行业的情况下,还有一部分“闯美”的海外化妆品企业正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侥幸心态应对危机。4月8日,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发文称与韩国代总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通话”、“我们有可能为两国达成一个很好的协议”。
“希望我们的代总统能为韩妆品牌谋得一丝生机。”一位在美的韩妆品牌创始人对BoF说,“我们打算先采取观望态度,先不撤回在韩国的工厂和发往美国的货物,等待外交斡旋的结果。”
“我的建议是按兵不动,先观察这是政治姿态还是既定事实,同时全力优化供应链响应速度。”美妆产品开发制造平台Atelier创始人尼克·本森(Nick Benson)也持相同观望态度,该平台为Glossier、资生堂、海蓝之谜等品牌对接生产商。
“当今在世者中,恐怕无人经历过如此规模的关税冲击。”Tank总结道,“没有任何从业者具备应对这种疯狂局面的经验。我们只能共同摸索出路。”
编辑:杨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