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退出中国,概念性添加走向末路


文 | 丁加林
本周,CSS希妍萃被爆出关闭所有中国电商店铺,退出中国市场。这个曾年销1.8亿元的“美国美妆品牌”关闭所有中国电商店铺的公告,成为今年美妆行业最具警示意义的退场仪式。
CSS从风光无两到黯然退场,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2024年2月,抖音博主“大虎课代表”的一则检测视频在美妆圈投下深水炸弹:送检的6款油橄榄精华中,CSS产品未检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随着舆论发酵,为该产品带货的头部博主骆王宇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件后续发展远超想象:品牌方CSS在舆论压力下姗姗来迟的声明未能平息质疑;骆王宇最终宣布自掏腰包1.5亿元为消费者退款;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调查后认定CSS构成虚假宣传,对运营方上海景跃处以50万元罚款。
“在此过程中,美国品牌方未能给予我们有效的支持,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陷入困境。”今年3月,CSS希妍萃天猫旗舰店公告中的这句话,揭示了更深层的矛盾。国内总代与品牌方的合作破裂,最终导致CSS关闭国内所有电商平台店铺,迈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步。
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以上海景跃为责任人的希妍萃多款产品备案均已注销,包括那款引发风波的“希妍萃橄榄积雪草舒颜精华液”。
“油橄榄精华”曾是CSS最耀眼的明星,头部博主骆王宇的带货让它创下618单日10万支销量的神话。当该产品被曝未检出橄榄苦苷与羟基酪醇时,品牌方曾回应称“添加油橄榄叶提取物不等于含特定成分”。这折射出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利用植物提取物的复杂性,将“概念性添加”包装成核心功效。
对成分的营销,与行业标准漏洞密不可分。CSS事件暴露出植物原料检测的短板——类似油橄榄提取物这类原料,缺乏统一的活性成分检测标准,也没有明确量化指标物。品牌只需宣称“添加提取物”,而无需标注实际功效成分浓度,为虚假宣传留下操作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链对所谓“故事性原料”、“概念性添加”的普遍漠视、放纵,甚至“添砖加瓦”。从原料商提供模糊的“故事性原料”,到品牌方包装“神奇成分”,再到主播带货片面放大功效宣称,成分表上的华丽名词,变成了营销游戏的筹码。而从原料商、到品牌方再到主播,这一整个链条上,大家都不是无辜的。骆王宇1.5亿元的天价赔偿虽树立了主播责任标杆,但个体代价难解系统性困局。
CSS的败退,给这场油橄榄概念性添加划上了句号,但事件影响一直在持续。
2024年以来,美妆行业已经爆发多起关于原料与成分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百雀羚的圆叶牵牛提取物、相宜本草被质疑添加犁头尖、逐本被曝实际成分与备案不符,以及引发巨大关注与争议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争议。
这其中,部分争议事件责任并不在企业,但关于原料和成分的争议如此集中地爆发,给所有美妆品牌都提了一个醒:不仅要重视原料和成分的合法合规,还要重视对原料和成分宣传的合法合规。
如骆王宇所在的MCN公司白兔控股创始人王傲延的反思:“互联网会把各种‘小错误’放大,粉丝量越大,热度就会越大。”
对于美妆品牌来说,也是如此。越是头部的品牌,受到的关注越多,消费者的要求也越苛刻,甚至会拿着放大镜审视。
在这种背景下,用行业人士形容为“太平洋里打蛋花”的概念性添加,来编织营销故事泡沫,迟早会破灭。
CSS已经替大家验证了,代价很大,此路不通。
编辑:李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