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李硕
“前几天,某彩妆品牌的一款唇釉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卖了上千万元,这太让人咂舌了,估计李佳琦和品牌方自己都没想到”,某彩妆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这位行业人口中的神秘品牌为Colokey,记者在该品牌天猫旗舰店上看到,那款被李佳琦推荐过的唇釉月销已突破75万支,30天内此仅此单品就为品牌贡献了300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展示了强劲的逆势爆发力。或许,随着门店营业、工厂复工、快递物流的恢复,化妆品的报复性消费浪潮就要来了吗?
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公开表示:疫情可能对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扰动,但在疫情缓解以后,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恢复。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出现积极向好趋势,零售界也开启关于报复性消费的大讨论,蒙受了不小损失的美妆从业者们开始憧憬并谋划疫情后的增长点,将“三八”、“五一”等小长假列为消费反弹的关键期。
这里业内讨论的报复性消费,即人们的消费需求经历了疫情时期的压抑后,出现的释放与反弹趋势,这其中,被“憋坏”的社交性、非必要性需求最为明显,而这种现象在非典过后就曾出现过。
非典过后的报复性消费会再现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消费品零售大盘的确出现了类似于报复性消费的现象。根据巫师财经的统计数据: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03年4月开始崩盘,当年5月份快速下滑至4.3%,而在疫情快结束的6月,又突然反转,迅速回到正常水平,在7月份就增至9.8%,并且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出现报复式反弹,甚至远超正常水平。
△数据来自巫师财经
当然,报复性消费在不同零售细分板块的表现存在差异,在这里我们引用咨询机构贝恩的划分方法,将不同场景的需求变化分为以下三类:
1.快速回稳型,适用于日常刚需、且需要经常采购的消费场景,如生鲜食材、母婴育儿等。
2.短期囤货型,适用于日常刚需、但具备囤货性的消费场景,如健康防护、家庭清洁。
3.反弹/报复消费型,需求受疫情冲击严重,而疫情结束后需求释放,出现反弹式、甚至报复式消费,适用于非刚需的消费场景,由于社交和聚会活动的减少,此类商品需求出现暂时性下降,包括:聚会节庆(例如糖果、红酒)和个人形象(例如护肤品、化妆品、口腔护理)等,但随着社交活动的逐渐恢复和口红效应的叠加影响,相关需求可能出现强劲反弹。
当然,人不可踏入同一条河流,单单参考历史经验预测未来的说服力略显不足,毕竟非典时期经济大环境不同于现在:当时国内经济正处于由投资拉动的强势增长期,从经济增速看,2003年实际GDP增长10%;而17年后,经济新常态下疫情后的社会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等因素都影响着每个人的消费欲望。来自KuRunData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4.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过后会报复性消费来缓解这半个多月的空虚,不过有75.24%的受访者表示疫情过后,自己不会有报复性消费的行为。
因此,就算化妆品存在报复性消费的话,也要结合具体的时间点、品类、人群以及消费场景做判断。比如,在品类维度上,消费力的反弹在兼并社交性、非必需和低单价属性的品类中的表现最明显,相对护肤、洗护等品类而言来说,彩妆品类爆发的机会是更大的。
报复性消费品类:彩妆>护肤,定制套装存在机会
“动荡过后,消费会比以往更强劲,假设疫情呈现与以往相似的走势,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在今年继续跑赢市场,创造销售额和利润率并驾齐驱的又一个丰收年”,欧莱雅在2月7日发布的2019年度财报中写到。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出现时,“口红效应”显现,口红、面膜等廉价的非必要之物销量反而上升,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报复性消费出现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有的话,很可能出现在彩妆品类”,广州珈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工对记者表示,在彩妆细分品类中,考虑到口罩在这段时间是“刚需”,可能眉笔、睫毛膏产品需求较旺盛,底妆等需求较平缓。
在化妆品中很多品类的消费都是不能往后推的,比如面膜,面霜等具有刚需属性的产品,这类产品的消费弹性小,但同餐饮、旅游的需求逻辑相似,彩妆是属于可以往后推的非必需消费,毕竟,疫情切切实实地遏制了人们的社交场景的消费。因此,随着未来社交活动的逐渐恢复,疫情对社交的压制作用,很可能会带来社交相关类消费的报复性增长爆发。
除了社交性、非必需性和客单价低等特性外,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的直播和短视频等媒介,也十分有利于彩妆产品的推广和市场教育,相比与功效显现时间更长的护肤品,彩妆更适合视频的呈现形式,受关注度和销售转化率也更高。
“在家期间,大家都刷抖音、看直播,跟着美妆博主学化妆,如果说之前有部分新手人群觉得自己化的不好,不敢消费,现在练了差不多一个月,一旦封闭期结束,是时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林工谈到。
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彩妆外,定制礼盒、护肤套装也可能成为品牌的增长点,毕竟,疫情爆发在春节之间,许多计划好的走亲访友都暂停了,当疫情结束后的节假日里,很可能会出现高频的拜访送礼行为,对此,经销商可提前做好货品储备,规划好销售策略。
报复性消费人群:学生>上班族、下沉市场>高线城市
“与非典时期不同,这次疫情期间,很多品牌、店家都在微信群秒杀、直播卖货,电商一直在做销售,顺丰、京东一直在提供送货服务,各行各业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不大”,新疆代理商江洪并不看好报复性消费的出现,“春节前后是各行各业的黄金销售期,本来去年的行情就不好,疫情让很多企业备的货销不出去,损失非常大,尤其餐饮业,没有了收入,大家口袋没钱,肯定首先要保证先还房贷、付房租,还信用卡。”
的确,报复性消费的前提是人们有钱,且有消费信心,而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是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综合判断后得出的。在非典时期,消费者信心和预期指数断崖式下跌,在随后的9个月才慢慢恢复,但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尽管当时经济上行,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消费信心的恢复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数据来自巫师财经
在观念层面,此次疫情蒸发了很多潜在的社会财富,让现金流风险暴露,意识到风险的个体更容易选择保守的投资和消费,人们会趋于寻求“有粮在手,心中不慌”的踏实感,在消费上也会更加谨慎。
而在现实层面,多地复工时间一再延长,很多企业面临生死存亡问题,员工一季度的收入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房贷、车贷以及教育类费用等刚性支出下,失业和收入减少带来的焦虑心理,会压制很多潜在消费。
在焦虑的人群中,在高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和负担了更多生活压力的中年人,刚性支出高,收入减负明显,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小镇青年和学生群体的生活负担少、经济压力小,购买力的释放可能性强,释放周期长。因此,这个时间点上,美妆品牌可以深耕这个市场,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做好针对性的营销,培养用户品牌偏好及消费习惯,对于品牌来说是很有价值的长期投资。
报复性消费场景:线上优于线下、近场优于远场
2月19日,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示:新冠肺炎与SARS不同,SARS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很快把宿主杀死然后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但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对此我们从临床诊治和生产生活防范方面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央视《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连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们消费心态和行为的转变也将是平缓的,因此,在时间线拉长的情况下,报复性消费表现可能并不明显。此外,当封闭措施停止后,常规的预防措施仍将存在: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的习惯,人与人的安全距离,学会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等,并最终落到生活方式和行为层面的改变。
△ 2003年6月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短讯
这也意味着,人们会尽量避免与人聚集,到店购买会比较谨慎,百货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等远场业态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贴近社区化妆品店、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近场业态冲击相对较小,因此,CS渠道的 Mall店、街边店和社区店这三者间的店数、销售额和利润率,在疫情过后或将重新洗牌。
此外,线上的报复性消费可能性要高于线下,实体零售的销售损失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众多线下门店必须要找到云化的新业务,学会使用微信群、朋友圈、直播等新工具,寻找新的流量入口,这在疫情过后也十分重要。
报复性消费的品牌:平台扶持下,传统品牌的机会来了?
在国际大品牌、小众进口品牌和国产新锐品牌的挤压下,不少传统品牌面临着业绩增长的压力。
对以G20品牌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来说,去年是艰难的一年,但今年,或许是个转型的机会,从外部来看,疫情发生后,部分平台流量倾斜政策正转向线下品牌,包括淘宝、京东、苏宁、抖音、快手等平台均在此期间对线下品牌展开扶持。
例如,快手发起了“暖春计划”,自2月6日起,品牌主可零门槛入驻快手小店,保证金和企业认证服务全免,同时快手还将开放高额度技术服务费减免,减免后,企业仅承担 1% 支付渠道手续费;抖音则推出“线上不打烊”活动,面向全国线下商家推出 3 亿流量扶持,通过线上团购预售和线上直播分享商品两大方式,帮助线下商家开辟线上推广渠道。
△截自抖音线上不打烊活动说明页
淘宝鼓励商家主动运用线上渠道,针对2月内新开播商家,满足3小时直播次日奖励公域流量;针对连续直播三天且每场满足3小时,次日奖励公域流量;2月内开播总时长的TOP30的账号,3月可获得淘宝直播首页推荐。
外部有扶持,内部有动力,线下品牌运用新工具寻求线上自救,反而成了传统品牌探索数字化的开端。不管多传统的品牌,都正进行数字化改造,品牌通过直播、空中美客、社群秒杀、无接触配送、云店全维度发力,助实体店寻找新的流量入口和营销模式,探索新零售,推动促销方式、会员管理、数据挖掘、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转变。
△来源:凯度×春夏 Z世代消费者护肤市场全景行业洞察白皮书
“这次疫情,让我们曾经想做没时间做,或想做做不了的,都在主动、被动的做起来、做下去”,江洪告诉记者,自己公司代理的秀丽韩、衡美肤在引导店家做直播、做微信群销售的同时,还解决了货品配送问题,可以做到“一件代发”,公司一年的物流方面费用(人员、车辆、仓库、运费)差不多120万左右,如果改变之前的模式,就这一项,至少可以减少60%以上,更别说滞销和临期报废品的费用”,江洪表示,品牌方如果能把配送交给第三方物流,保证好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减少很多积压和滞销,降低资金占用,提高周转率。
新的商业模式下,“厂家-代理商-经销商-消费者”的货品转移模式正向“厂家-消费者”模式转变,层层压货的弊端也正被摒弃,可以说,疫情对传统品牌的改造是由内而外的,抓住机会说不定就能逆势爆发。
今年是艰难的一年,品牌方的营销预算可能会更少,行业内可能会出现竞争及促销消耗战局面,公司内资金、人员都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品牌和经销商要提前想好应对对策,提高资金使用率,各方面都需要重新构建、重新定位,店家需要时间消化库存产品,代理商需要花钱协助店家、品牌方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
今年也会是社会向理性迈进的一年,每个人都有足够多独处时间反思自己生活方式,反思自己企业经营,反思自己生意逻辑,或许,美妆行业不畏惧经济低迷,畏惧的是悲观放弃。我们相信中国商业的韧性,相信中国人的勤奋,相信美业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因为这次短暂的疫情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