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丁加林
前两天,互联网红人雕爷关于新媒体、新渠道、新品牌的爆文,刷屏了朋友圈。雕爷说,在新媒体、新渠道和新产品的带动下,新消费品的滔天巨浪来了。
一时间,附和者众。毕竟,与卖身失败的阿芙相比,雕爷所列举的HFP、完美日记等品牌简直堪称奇迹:它们在互联网上一年都能卖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亿,而那些“挣扎”在线下的品牌,至少要用十几年的积累才能达到这个规模。
所以雕爷说, “每一种消费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言外之意,每一个行业,都要被新媒体、新渠道和新产品来颠覆了。身处传统行业的人们,已经被互联网颠覆论折磨的疲惫不堪的人们,对明天,对未来,又徒生出许多的恐惧。
我们应该恐惧吗?
人们的绝大多数恐惧,其实都是来源于未知。就跟古时候的人们看到月食,以为是天狗食月;看到雷电,以为是神灵发怒;看到磷火,以为鬼魂显灵,大抵都是要心生恐惧的。然而当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人心中的恐惧也会随之消除。
所谓的新媒体、新渠道和新品牌,也是如此,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它,所以才会觉得传统行业、传统模式要完了,末日要来了。
那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新媒体、新渠道和新品牌呢?
如果把媒体对应营销,渠道对应销售,本质上,所谓的新媒体和新渠道,都是指流量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购买途径,整体上从传统媒体、传统渠道向新媒体、新渠道转移了。而所谓的新品牌,是指快速顺应这种转变、能够捕捉流量风口的品牌。
对于品牌而言,这种转移看起来似乎是天大的事情,然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流量在渠道和媒体间的转变,实际上一直在发生。中国市场环境近几十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渠道和传播的环境一直在改变。适应这种变化,是一种商业能力,但对于品牌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君不见,宝洁、欧莱雅、资生堂等化妆品巨头们,在对新渠道和新媒体的适应上,一直是滞后的。然而几乎每一次,它们都能够柳暗花明,起死回生。在KA、CS以及电商渠道上,无一例外,在电视等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传播的转型上,也是如此。
而那些把重心全部押宝在追逐流量上的企业,无论是电视台一掷千金的广告品牌,还是天天研究淘宝、聚划算等电商渠道排名规则、流量变化的淘品牌,绝大多数都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里。
所以雕爷列举的完美日记也好,HFP也好,他们尽管实现了比阿芙等品牌大得多的销量,但本质上,它们与多年前的淘品牌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刻薄一点说,它们身上暂时只能看到流量、看到生意、看到大;看不到品牌、看不到强。它们都是攫取到了渠道或者营销上的流量红利,而一旦这种流量红利消失,或者价格变贵,这些品牌将快速陨落——如果它们不能在这一波发展中真正建立自己的品牌力。
而关于流量的另一个事实是,没有品牌和企业能永远站在风口、能永远准确把握流量的变化。近日一篇《KOL老矣,KOC当兴》的文章突然爆火,引发大家对互联网圈和新媒体营销热衷造词的群嘲,既体现出营销人对流量红利枯竭带来的焦虑,也反映出人们对流量的反思。
所以,借助风口和流量崛起,固然是好事,但企业也要警醒不要被流量所绑架,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毕竟,我们见过了那么多的品牌起落,那些善于迎合变化,善于借势、借风口、借流量的化妆品品牌起起伏伏,但最终却发现,沉淀下来的,却永远是做好产品,小心翼翼维护好品牌的口碑,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