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货品牌林清轩,一瓶香水卖一千七被骂了。
这款名为“沉迷山茶花”的香水,只有75毫升一种规格,售价为1702元。截至发稿时,该款商品已经下架,而根据下架前部分媒体的截图,这款商品仅售出3件。
面对这款销量仅个位数的商品,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并给出不约而同的标题:谁给林清轩的勇气,卖1700的香水。
奇怪,非常奇怪。
1906年,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在《伏尔泰的朋友们》一书中,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来阐述伏尔泰的思想。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表达笔者对林清轩1700元香水的看法:在商业角度上,我或许不认可这个定价策略,但我誓死捍卫国货品牌定价一千七的权利。
商品定价,只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企业的自由。自由市场会对企业定价行为作出裁决,譬如林清轩的这款香水,其销量已经体现出了市场的评价。
消费者可以吐槽,但这不是有些媒体批评,甚至就此嘲讽林清轩卖贵了的理由。
因为,如果不尝试着卖贵一些,品牌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卖贵一些呢?
与“贵”相对应的,是性价比。似乎只要是没有性价比的商品,就属于“智商税”。
或许是受疫情后经济复苏期的影响,消费市场突然非常强调性价比。这让许多国货一时站上了流量风口。但性价比,对于很多国货品牌来说,其实是一个陷阱。
不可否认,很多国货品牌的质量够了,但价格过于贴近成本,导致毛利空间不足,很多营销没办法做,导致品牌逼格上不去,价格也只能继续低下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才能让消费者认可,有时候真的是需要技术的。欧莱雅、宝洁、资生堂每年数十亿上百亿的研发费用,不是白花的。国际品牌为什么在全球市场都有统治力,当然有相对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实力的因素。
但,国际大牌的品牌地位,更是因为有大量的广告和营销费用砸砸砸。大型化妆品集团的营销费用占比,普遍在30%左右。这些钱从哪里来?从毛利里来。
所以,性价比是双刃剑。
蜂花36年不换包装,捡别人剩下的盒子发货,不是因为它喜欢穷鬼人设,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产品平均毛利率太低,跟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差了太多,没有钱去更新包装,定制自己的纸盒。
蜂花是商业生态中的一部分,代表了物美价廉,但国货不应该缺席另一个代表了品质感、价值感、心理作用和社交价值的中高端市场的商业生态。这是我们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美妆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原因。
当然,在冲击高端市场的过程中,本土美妆品牌还有一些不足。在提供品质感或心理和情绪价值、社交价值上,做得还不够,这是需要持续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高端美妆更类似于奢侈品,消费者购买高端美妆时,心理因素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的外观、品牌形象、包装等因素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对个性、品味和审美的需求。心理作用可以使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使其愿意为之支付更高的价格。奢侈品的例子表明,购买者往往更注重产品背后的品牌故事、独特设计等因素,这些都属于心理层面的附加价值。
社交价值也是高端品牌必须重视的:商品在社交层面的价值表现为它在群体中的认可和象征作用。一些商品或服务因其品牌、独特性或限量版而成为社交圈内的话题,使得拥有这些商品的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具吸引力。奢侈品和高端护肤品往往被视为社会地位和成功的象征,因此,购买这些商品的人可能在社交圈内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种社交价值超越了实际功能,成为一种附加的、非物质的价值。
如果我们认可,心理作用和“社交价值”也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其实没有那么多“智商税”。一切能够获得市场成功的贵价商品,自然有贵的道理。
只要是在合乎法律框架之下的商业行为,其实我们没有什么需要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