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知名茶饮品牌喜茶因涉嫌违反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被约谈,引发热议。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12月4日,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反馈称,该局于12月1日约谈了喜茶公司,该公司于12月3日将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合作的“佛喜”系列联名产品做了下架处理,同时就相关情况作出检查。
浏览各种网评不难发现,该事件发展至今,关于“约谈、下架”的争议还未消散。但作为茶饮品牌涉嫌违反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首个案例,“喜茶被约谈”已经给美妆品牌跨界联名文化IP的行为规范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品牌跨界搞联名、营销求创新,成为热潮和趋势,业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妆品牌和大型文创品牌进行合作,展开跨界文创的营销。品牌跨界开发文创的益处已经不必再赘述,然而,随着主流消费群体迭代,以及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品牌做跨界文创和社会营销的主要目的似乎更多在于拿捏流量,以及拿捏住大众情绪的开关。
但在顺从、迎合时代情绪的过程中,品牌营销稍不留神就会走进“泛娱乐化”的误区,忽略社会化营销中存在的许多隐形“红线”。
以喜茶此次涉嫌触碰的“宗教”红线为例,喜茶之所以用“罗汉”“菩萨”形象开展营销宣传,正是基于当下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的“寺庙热”“博物馆热”。出于对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社会压力的调侃和排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娱乐化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文化,这也是“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无语菩萨”等网络热梗、表情包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不过,一直以来,宗教内容都是商业化的禁区,也正是因为这次营销外包装上显示的运用一定艺术手段体现的宗教形象,喜茶遭到众多批评,同时也被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管理。实际上,除了喜茶,追逐这股“寺庙热”的美妆品牌也不在少数,近期也有知名香水品牌推出与上海知名佛寺的关联产品,后被后者紧急澄清、下架。目前,相关产品宣传内容已无法检索。
上述两例触碰营销红线的反面典型表明,在宣传营销活动中品牌不能无节制的疯狂营销,可以联名营销、开发文创,但请提前做好相关的功课、注意边界。品牌应明确文创开发中哪些能碰,哪些不能碰,在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基础上,还要明晰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件商品的受众除了特定目标群体,本质上还包罗了复杂大众。
尤其在拥有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条件的当下,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过度以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洞察时代情绪,并将营销内容与之共鸣,赢得品牌声誉本是一桩美谈,但无论某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多么热烈地讨论,品牌在营销策划的同时,除了看到流量,更应看清、衡量其中包含的潜在风险。
总结而言,流量时代,品牌各凭本事赚钱,但无论品牌社交营销是否成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不败坏社会风气是最大、最根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