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是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们在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光,这一点似乎是中外共通的话题。在TikTok上,许多欧美父母“大吐苦水”,分享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在假期里“折磨”疲惫的上班族父母的逸事。如今,为了打发时间,这些活力满满的青少年又瞄上了美妆CS店,而对成年的美妆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酷刑”。
在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来自丝芙兰、Ulta Beauty或其他美妆CS店的顾客及工作人员纷纷拍摄视频,抱怨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正涌入线下门店的现象。这些小消费者对醉象(Drunk Elephant)、Rare Beauty、Sol de Janeiro 和其他深受Alpha世代喜爱的美妆品牌趋之若鹜,在货架前吵吵嚷嚷,扰得成年人苦不堪言。
这些视频中控诉了这些“过于年轻”的消费者在美妆店里互相争吵、把试用品弄得乱七八糟、弄坏试用品以及对销售人员粗鲁无礼的行为。而让二三十岁甚至更年长的成年消费者普遍感到沮丧的是,这些青少年中,有许多人在美妆产品上花的钱比自己多得多。因此,丝芙兰与Ulta Beauty等CS店都无法拒绝这些“小贵客”。
成年消费者:“别跟我们抢了,
你们还没到用这些产品的年龄”
在拥有17.2万粉丝的TikTok用户吉安娜·卡尔德拉(TikTok用户名为@_giannalove)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圣诞节后去丝芙兰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美妆产品,结果却被青少年中途“截胡”的故事。截至发稿前,这段视频已经获得了320万个赞和超过3.15万条评论。
“我想要的其中一款产品是醉象的D-Bronzi™ Bronzing Drops with Peptides精华液,价值38美元。”吉安娜告诉海外时尚媒体《Glossy》,“这款产品的相关话题#dbronzidrops在TikTok上拥有超过2.317亿阅读量,经常售罄。我知道自己买到它的希望渺茫,但当我进入丝芙兰时,我在货架上看到了这款精华液,它正巧还剩下最后一盒。”
在视频中,吉安娜称,就在她准备拿下精华液时,另一个“年龄绝不会超过 10 岁”的女孩开始像“电影中的慢动作”一样缓慢地靠近她。“她那双又短小又敏捷的手在我之前迅速抓住了它!然后,那个小女孩得意洋洋地说:‘嘿,我打败你啦!’。”吉安娜在视频中愤怒地说:“她那双小手中已经抓了两盒醉象的产品了!上帝啊,她才10岁!有什么必要用这么多醉象?!”
这条视频迅速引发诸多共鸣。在评论区,TikTok用户@sofi表示:“醉象根本不适合孩子们用,它对他们没有任何用处。”用户@Jane则忧心忡忡:“在不需要或不了解正确使用方法的情况下乱用那么多产品,会让你的皮肤一辈子都不好的。”
用户@ Sir'RaeLee Gonzales更是开始追忆起了过去的“黄金年代”:“还记得丝芙兰曾经有‘年龄要求’的时候吗?真是美好时光啊。”这条评论也激起不少消费者踊跃回复,呼吁丝芙兰等CS店恢复“15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进入”的准入限制。
整体而言,成年美妆消费者尽管对“童子军”有诸多不满,但更多的“怨气”还是集中在丝芙兰等CS店方面,认为他们“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从源头阻止胡乱购买产品的青少年。对此,丝芙兰方面也有话说。
丝芙兰:不能不让青少年顾客进门
但会加强服务态度
1 月 2 日,来自美国波士顿市的丝芙兰资深店员萨凡娜·哈普斯特(Savannah Harpster,TikTok用户名为@savdoesmakeup)在TikTok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名为“丝芙兰的儿童流行病”。
在这段长达五分钟的视频中,她讲述了自己亲眼目睹的孩子和父母在丝芙兰收银台前为购买美妆产品吵架的尴尬场面。最终,她将责任归咎于父母:“实话实说吧:这不是孩子们的错.....尽管他们真的很烦人,但归根结底,是这些父母并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假期成了这些小顾客涌入美妆店的高峰期。”哈普斯特对《Glossy》说,“你知道的,青少年间总有一种攀比心理。他们会想方设法打听其他同学在假期得到了什么——或者买了什么美妆产品,下一步,就是自己把它弄到手。”
哈普斯特还指出,青少年消费者通常是成群结队地来到美妆店里:“他们挤在一起,吵吵嚷嚷,对产品评头论足,并且几乎不需要丝芙兰员工的帮助。”她说。她回忆起最近见过的一个案例,“一对姐妹——两个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在货架前打了起来,因为她们俩总共的购物资金并不多,但其中一个女孩购买的产品更贵。我们不得不立刻上前把她们分开,以免影响到其他顾客的购物体验。”
哈普斯特表示,钱是年轻客人之间发生纠纷的常见原因。此外,在付款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指导。譬如如何扫条形码,或如何点击付款按钮。“作为丝芙兰店员,你必须在教导他们时保持言辞有礼又不失尊重,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当成了一无所知的孩子——这会严重冒犯他们。”她感叹道。
至于成年消费者吐槽的“小女孩买醉象”的行为,哈普斯特也承认“这很常见”。她表示,经常见到青少年在丝芙兰试图购买一些不适合她们皮肤的产品,或是为熟龄肌设计的产品。
她以自己最近服务的一位未成年顾客为例。对方进入丝芙兰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哈普斯特为她找来“含视黄醇的产品,含量越高越好,以预防自己的痤疮。”
哈普斯特费尽口舌,终于让这位财大气粗的小贵客相信,自己还不到使用视黄醇的年龄,转而购买了一款透明质酸精华液。“总之,无论顾客在寻找什么,我都会尽量把顾客引向真正能‘搔到他们痒处’的产品。对一个10岁的小女孩而言,她很可能购买一款醉象的视黄醇油,仅仅因为它的外包装是粉红色的。”她说,“我们作为店员的职责就是阻止这些不理性的购物行为,而不是把青少年消费者拒之门外。”
此外,对丝芙兰、Ulta Beauty等美妆门店而言,青少年消费者尽管“一掷千金”,但也让零售商们“痛并快乐着”。
一位匿名的Ulta Beauty店长向《Glossy》表示,在假期里,门店的维护成本和清扫成本都大大提高了。“我们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更多的维护——比如那些受Z世代或alpha世代欢迎的品牌的货架。几乎每天闭店时,那里就像被龙卷风扫过一样。”她抱怨道。在她的店里,醉象某款精华液试用装的泵早就被青少年们按坏了。“我们还不得不把所有试用装的盖子都拿掉,以免青少年直接把它们揣进兜里离开。”她补充说。另外,这些小顾客还热衷于拿产品恶作剧。就在上周,她花了几个小时清理店内的Lady Gaga海报——调皮的青少年趁店员们不注意,拿试用装粉底把这位女明星的脸涂得一团糟。
对此,哈普斯特表示,丝芙兰正试图用出色的客户服务来对抗任何不成熟的行为。“(当我们店员)提供一流且严谨的客户服务时,这其实是在暗暗地向青少年们表明:在丝芙兰购物应当是一种成熟的体验——这里不是他们的游乐场。”
青少年“攀比美妆产品”风盛行:
社交媒体应负责?
大学生卡罗琳·奥康纳(Caroline O'Connor)是发布相关经历的成年顾客之一,她最近分别去了丝芙兰在纽约市和她居住的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门店。“当我和男朋友进入纽约的丝芙兰时,他惊呆了!‘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孩子!'我回答,‘是的,我知道。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每次去丝芙兰都是这样——那里挤满了孩子!”她对《Glossy》说。
在她的视频下方,人们纷纷留言表示同情:“我甚至不想再去丝芙兰买任何东西了,那里就像一个托儿所”“快开学吧、不然我都不敢去丝芙兰了”“如果我 12 岁的时候让妈妈给我买丝芙兰的东西,她一定会当着我的面嘲笑我……为什么现在这一批父母就是不愿意对孩子说不?”
奥康纳说,她是看着杰奎琳·希尔(Jaclyn Hill)等youtube上的美妆网红的视频长大的,她回忆起自己省吃俭用存钱,用现金支付自己能买得起的美妆产品的经历。“我和我的朋友们肯定也会去丝芙兰,但我们并没有大肆破坏,更不会胡乱挥霍。我们有严格的预算。”
奥康纳认为,如今的社交媒体并未对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成为大人,而用美妆产品打扮自己也是手段之一。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达,越来越多的美妆网红只是单纯地宣扬产品的优点,或分享自己买到了哪些‘好货’,而不是细致地告知观众:这些产品适合哪些人?哪些年龄段的消费者并不适合购买?”她说。
TikTok用户@Katerina Liakou也赞成奥康纳的意见:“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而言,他们会一股脑地购买任何他们最喜欢的网红在视频里推荐的所有产品——因为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无法过滤掉无效信息,或者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广告!”她说。
支撑奥康纳观点的还有《After School》的数据调查,这家媒体重点调查了Z世代消费者在TikTok平台上分享的“圣诞大采购”视频,其中,戴森的吹风机、Sol de Janeiro的香水和 Summer Fridays的唇膏荣登“最受Z世代欢迎”的圣诞礼物前三名。“这很令人惊讶,因为戴森吹风机或Sol de Janeiro的香水都并不便宜。但当青少年们打开TikTok,发现推送的全是同龄人炫耀自己购买或获赠的圣诞礼物时,很难不让他们产生冲动购买‘同款’产品的欲望。”该媒体评论道。
“如果你深入研究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你会发现更加严肃的指责和讨论:如今的美国孩子不会阅读、不会做数学题、父母也从不对他们说不,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我们暂不讨论。”在报告的最后,《Glossy》总结道,“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应该允许青少年拥有购买美妆产品的自由,为此,社交媒体、美妆品牌和CS店都应当在此过程中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
本文资料来源:《Glossy》《After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