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华熙生物不太舒服的时刻。
日前,这家公司前员工枝繁繁在社交媒体称其遭遇职场霸凌和网暴。
6月26日,华熙生物发布声明回应与前员工纷争,称这是“离职员工通过恶意炒作离职事件并公开发布同业竞争品牌”。
△截自华熙生物公众号
人事变动纷争之外,华熙生物还面临着业绩增长放缓带来的质疑声音。业绩狂飙5年后,华熙生物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一脚踩下“急刹”。
去年,这家公司年报中没有再披露护肤品牌的单品牌销售额,该业务总收入37.57亿元,同比下降了18.45%。
也是从2023年起,“变革”一词频繁出现在华熙生物的财报里,也密集落笔在观察者对这家公司的分析中。
有人将华熙生物的变革理解为“对业绩波动的补救”,有人将变革解读为密集人事变动的信号,但这些仅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藏在水底的另一部分,是华熙生物主动降速,从组织架构、研发体系到品牌管理的全面调整。
01
变革冲险峰
要理解华熙生物这轮变革,就要了解其身处的发展阶段。
2023年之前的连续五年里,华熙生物营收和净利润均呈双位数增长,异军突起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功不可没。
2022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达4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七成,而在2018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还未超过3亿元。
2022年,华熙生物旗下润百颜、夸迪年收入已超15亿元(含税),米蓓尔、BM肌活营收也逼近10亿元大关。随着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的巩固,这些品牌已经度过高速增长的原始积累阶段,步入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华熙生物并不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在2023年度报告中写到:“过去业务增长过快,导致内部组织管理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速度,组织管理有待提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从外部环境来看,功能性护肤行业已褪去流量与资本驱动外衣,转向“强品牌时代”。同时,电商平台竞争加剧、超级头部主播势能下降、流量成本持续升高等因素杂糅,使得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对当前的华熙生物而言,一场囊括组织架构、研发体系、品牌管理的全面管理变革势在必行。
据观察,华熙生物内部已落地“数字化转型、组织能力提升、合规经营、安全运营和降本增效”五大战略任务,并同步启动了多个管理变革项目,其中包括大运营管理体系、集中采购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变革。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暴露在波动、随机、混乱的压力或风险中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历史上,塔勒布口中的磨难和风险,华为、宝洁、特斯拉等巨型公司都曾经历过,而这些公司们穿越低谷的方式十分相似——承认并及时纠正问题,面向未来而改革。
变革的决心十分可贵,变革的阻力也不可忽视。所谓“改革”,改的是人们喜欢的坏习惯,革的是既得利益,因此,变革路上常常与质疑而非掌声相伴,这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公司内部都曾出现。
如前述公告中提及的,随着华熙生物管理变革的深入,进一步厘清战略目标,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与公司发展目标及价值观、成长步调不一致的员工,从而导致人员流动的情况发生,便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变革决心。
若从乐观的角度看,此番人事风波恰恰是其实现业务长期稳健增长的必然动作,为后期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02
两次主动“点刹”
1970 年代末,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了激进措施遏制通胀。尽管这引发了美国经济在1980年至1982年陷入衰退,但也为此后二十年美国经济的长期扩张铺平了道路。
坚定变革信心只是第一步,对一个大公司来说,有效的策略和落实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化妆品行业正遭遇普遍瓶颈,核心问题是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以支撑进一步发展。
如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一次访谈中所说:“原来的增长模式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去主动调整、变革,可能得到的收入数据还会沿着行业的增长惯性向前发展一段时间,问题不会在2023年显露得那么的突出。但问题就是问题,摆在那里的,如果我们不主动踩上一脚刹车,去解决问题,公司很难长远发展。”
事实上,在华熙生物历史上类似的变化更早前就曾出现。
2021年,医美行业进入整顿期,华熙生物主动给医美踩了一脚刹车,让业务提质。在经过两年的业务调整后,2023年其医美业务同比增长 58.95%,产品体系更加清晰,经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了医美业务的变革经验在前,华熙生物对护肤品业务主动降速显得更加从容。
具体而言,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变革,首先落在优化以大单品为核心的品类体系、深化品牌价值上。
在产品核心策略上,华熙生物继续通过打造大单品及大单品系列,提升收入占比;品牌力建设上,更加侧重在树立技术壁垒和强化情感链接两个方面的发力,加深对核心人群的渗透和维护,继续强化品牌心智占领。
渠道端,为了尽量避免受平台、主播等外部因素裹挟,让外部流量真正流入自身流量池,2022年起,华熙生物护肤品牌自营渠道建设投入持续加码。
根据近期财报,华熙生物旗下润百颜的自营占比持续提升,BM肌活、米蓓尔品牌的自营渠道销售占比已经提升至品牌整体销售收入的50%。与此同时,华熙生物在抖音平台的自播占比还在不断加大。
03
第二曲线攻坚战
当前,功效护肤赛道竞争风起云涌,几乎所有的护肤品品牌都在 “卷研发”“卷配方”,不难窥见华熙生物面对的外部压力。
就内部而言,华熙生物的护肤业务 “第一曲线”已过,而第二曲线尚未到来。
管理学上普遍被接受的一个观点认为,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
以润百颜为例,尽管品牌已步入成熟期,但次抛精华类目占据营收绝对比重,品类丰富度短板明显。
好在改变正在发生,今年一季度,润百颜拓宽品线的第二生命曲线至水乳霜,该系列明星产品已跻身天猫渠道单品Top3。
今年二、三季度,润百颜还上市全新胶原蛋白抗老系列新品,从用户需求维度寻找品类增量。
护肤成分亦有生命周期,在品牌心智上,过去润百颜与玻尿酸深度绑定,达成了快速的业绩增长。
然而,近年来随着玻尿酸成分渗透率逐年提升与市场热度回稳,润百颜需要突破“玻尿酸”的局限性,以延续产品热度,保持品牌生命力。
据观察,近期润百颜将定位由“玻尿酸科技修护美学”转为“以生物科技修护健康美肌”,并围绕全新定位升级品牌沟通方式,在消费者沟通中为品牌外延与内涵释放更多可能性。
变革注定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品牌力竞逐之外,研发比拼是更深层次的竞争焦点。
资料显示,华熙生物内部已成立研发委员会体系,通过打通不同垂直方向的研发,扩展研发人员的视野,增加创新度。
在功能性护肤板块,研发变革采用“单环节变革试点组合成全流程落地执行”的模式,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变革模式,既提高了变革效率,又提高了变革成功率。
不可否认,华熙生物的To B业务已成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一面旗帜,其在科技创新能力的经验和创新,被各方细心揣摩,但真正上升到C端业务时,从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入手来观察这家公司,华熙生物仍是一家有众多问题待解的年轻的上市公司。
人事变动乌云之下,华熙生物变革的持久战仍在继续,企业转型难免经历阵痛期,成功与否只需要静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