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李娜
从《化妆品报》记者走访市场的情况来看,终端对韩妆的关注度和好感度都在下降。代理商说起韩国品牌只用一句“韩国品牌,你懂的”,彼此就能心领神会——确认过眼神,都是被韩妆“坑”过的人。

渠道对韩系品牌的吐槽,大概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槽点一:缺少诚信意识,突然涨价,导致代理商被动,无法跟客户交代。
某北方代理商是R品牌TV渠道总代理,R品牌供货折扣较高,利润空间较小,但配比的身体乳相对便宜,于是该代理商进了很多货,身体乳销路不错,“韩国人一看进了两批卖得都很好,直接把身体乳从22元/支涨价到含税31元/支。”该代理商告诉记者,涨价直接导致他放弃了这个品牌。不挣钱倒是其次,无法跟客户交代,损害长期的客情才是最要命的。
槽点二:挣快钱的思路作祟,永远在兜售产品,缺乏品牌意识。
当你看到顶级品牌Whoo后和某单价不过百的国货品牌一起躺在一个十八线县城的超市里,你就知道,把品牌当产品来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大范围和多渠道放货的同时,缺少相应的渠道维护,导致价格混乱,就是不珍惜羽毛,缺少品牌意识和长远规划的表现。
槽点三:公司管理层更迭频繁,渠道商缺乏安全感。
韩国企业本部自身的管理问题也多为中国渠道所诟病。韩国金融监督院电子公示显示,三年间(2016.3.1—2019.3.27)共有20家韩国化妆品企业更换了37任代表,高层的动荡,让中国的渠道商们感到“不安全”。想想你在经营中遇上事儿了,对方却说:“我离职了。”
槽点四:目光短浅,卸磨杀驴。
利用中国的渠道培育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待时机成熟时收回直营,这几乎是所有韩系品牌走过的套路。对于代理商来说,“替别人养儿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除了运营上的硬伤,政治风险也为韩国品牌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对于将中国视作最大海外市场的韩国品牌而言,政治关系是品牌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受萨德事件影响,中国境内销售额和游客需求减少,韩国最大的化妆品集团爱茉莉太平洋两年没有缓过劲儿来。其2016年销售额是5万6454亿韩元,到2018年减少至5万2778亿韩元。
如今,许多代理商现在在接手新品牌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澳洲和欧美系进口品牌。
不过,同样是不稳定的政治关系,日本品牌似乎更能抗事儿。日本制造代表着工匠精神,而韩国品牌更多依靠颜值、潮流取胜,随着市场对于功效和成分的新需求走强,韩妆略显外强中干。
尤其是近几年来,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的品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 K-beauty似迟暮美人,再也无法回到她的历史巅峰。
是消费者对颜值的要求降低了吗?当然不是。几年前,诺基亚依然耐摔,只是苹果创造了新的使用需求,让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发生了转移;而如今,苹果的饥渴营销依然故伎重演,只是中国的消费者却爱上了有技术、有情怀的国产华为。
曾几何时,韩妆仅靠一部韩剧、一款爆品就能成功俘获一批少女心,而如今,80后和90后女性已经趋于理性,开始进阶到更高的人生阶段,00后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从小就用妈妈的SK-II和海蓝之谜的一代,他们是在国际品牌的专利成分和科技卖点熏陶出来的一代,是在民族文化自信力成长的新一代。这届消费者不按套路出牌,他们宁愿用国货,也不会用没有技术亮点和功效的韩国品牌。

在年轻的一代消费者中,“成分党”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KOL专注于成分分析,因而品牌们也开始强调成分亮点和使用功效,而非单纯的外包装和使用感。消费者对颜值的要求依然不减,只是,它不是权重最高的那一个了。依然活在梦里的韩国品牌,如果抓不住这一届消费者,被厌弃是迟早的事。
新一届消费者更加理性,成长起来的中国渠道不再安于替他人做嫁衣。随着进口品备案制度的实施,代理商变身在华境内责任人,掌握品牌发展的遥控器,成为新的潮流,这从一带一路政策下,泰国品牌的走红可见一斑。
消费者变了,渠道变了,政策法规也变了。韩国品牌曾以使用感著称,以平价和颜值取胜,让BB霜和气垫霜风靡全球,也曾经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新产品和使用习惯,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韩妆需要不断的创新,强化技术优势,读懂新一届消费者,学会尊重已经成熟起来的中国渠道,跟上这个“无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