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李红丽
面对潮流,堵不如疏。积极拥抱互联网,探索线上发展的商业模式,是今年很多线下商业老板正在做的事情。
一周前,年零售规模达突破3亿的某百强老板去了一趟阿里巴巴总部,寻求阿里巴巴的合作,准备启动线上业务。

像他这样的老板不在少数。《化妆品报》记者今年走访市场,发现了很多零售商都把拓展线上业务作为重要策略。这里面有此前一直明确反对电商化的娇兰佳人,也有新兴百强代表蒜苗,还有一直深耕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妍丽。
而去年之前,很多零售商仍处在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对立阵营中。每一次网络平台爆出了假冒伪劣之事,实体零售们往往陷入集体式的“转发狂欢”,人们对电商的诟病以及线上分流,抢食线下生意的诟病,让很多人从内心里抵触这种商业模式,并不看好它的未来。
线上线下谁是未来的思考,不仅存在于马云与王健林、雷军和董明珠的赌约中,也存在成千上万的传统零售商的心里。很多人期待康波周期规律会让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有一天式微,而实业兴国的理念让他们坚信,实体商业才是耕地牛,坚守线下才有未来。
受制于这样的心理,线上线下的融合进程受到了不少阻碍。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阿里巴巴除了与银泰、大润发等线下零售巨头合作,加速线下零售业态的电商化、数据化外,与美妆零售界也在一直不断的接触,期间还抛出了橄榄枝,邀请数十位化妆品百强连锁的老板前往杭州总部,与之洽谈合作。但记者私底下与这些老板交谈发现,洽谈的结果并不乐观,多数老板认为阿里巴巴太强势,投入大,阻碍多,且会有成为囊中之物的担忧。

两年后,这个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妍丽、娇兰佳人、蒜苗先后宣布要发展线上业务。“妍丽一贯重视实体店模式,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大力拓展线上,但是后来我们发现线上旗舰店可以是门店品牌力展示和传播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所以我们在天猫和京东上先后开设了旗舰店。”妍丽总经理朱虎诚3月在一次公开会上谈论了妍丽线上发展的思维逻辑。
目前妍丽微信销售占比已达10%。“妍丽全国有100家店,假设每家店内有10个BA的话,就有1000个BA可以通过微信传播我们妍丽的微商城,由此使线上线下慢慢打通。”除微商城外,妍丽在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均有布局。
“2018年9月16日,蒜苗天猫旗舰店上线,今年2月销售突破500万,3月预计可达800万元。”四川蒜苗美妆连锁总经理陆永峰告诉《化妆品报》记者,今年蒜苗的线上旗舰店业绩有望突破亿元。他认为,连锁发展线上业务这是大势所趋,而且阿里在新零售这一块对线下企业也有扶持的政策。
但同时,入驻天猫这样的大平台也意味着投资大,专业技术强,对于目前规模并不大的美妆连锁企业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此外,作为集合店定位的零售店拓展线上业务,意味着需要拿到品牌商线上售卖授权,在定价策略中与品牌公司保持一致。
资金实力、品牌授权、运营思维成为了攻克线上发展的三个关键点。而“大牌一般不批,小品牌没有意义”,于是乎 “线上销售授权不好拿”,成为了品牌集合店企业的一大心病。即使是屈臣氏和丝芙兰在品牌授权问题上也遇到了难题,据了解,屈臣氏线上业绩中的一半来自于自有品牌。
与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美林美妆总经理武清林,他说:“美林美妆目前还没有摸索出一条很好的模式,但是大势所趋,线上必须做。”
至于怎么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最适合,对于线下零售商来说却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屈臣氏,甚至是蒜苗这样的拿到了天猫合作平台“优惠券”、获取了流量入口的企业来说,只要拿到品牌授权,在原有的公司组织架构中,成立独立的电商部,互联网给零售企业的赋能未来可期。
但更多的公司希望借助于社交电商这个新物种,灵活操作变现。
在陆永峰看来,社交电商对于很多中小规模的化妆品店来说是最靠谱的模式,以蒜苗为例,2018年蒜苗门店通过微信建群秒杀产生的销售额高达400万元,平均门店秒杀1.5场,平均每场秒杀活动3小时,场均销售额达到了1.8万元。而借助微商城的方式,通过前期的宣传助推,创造了4天销售突破10000件防晒的纪录,虽然只是简单初级的秒杀活动,却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销售转化效果,这让他们对“全域”销售更有了信心。
同样来自四川的单色猫连锁也通过微信和小程序的做法,在会员互动和产品分类推广上摸索出了一套灵活适用的办法,在服务了解老客户的同时,新会员的吸纳效果也明显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轮零售消费升级迭代的过程中,洞察用户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发展进程。谁率先把这两个趋势认识清楚,及时把握,发展中就相对领先。而线下零售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在了解用户行为方面几十年始终不断线,这正是线下零售企业的天然优势,如今去研究让这些优势和经验与数据和技术结合,这可能才是互联网技术赋能零售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零售格局相急速变革的今天,互联网的风口还有多久?现在切入是否太晚?其实,这都并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对于现在刚刚准备搭上这辆信息化列车的店铺来说,一切都不晚。正如在计算机诞生25年后的1994年,中国才实现与因特网的链接,成为世界上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目前成为了全世界互联网技术商业应用最前沿的国家。
可以说,我们仍然处于互联网时代商业探索的黎明时刻,如同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所说的那样:this is for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