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欧圆圆
昨日(8月20日),科蒂发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最新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其2025财年Q4净营收为12.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95亿元),按报告基础计算下降8%,该期内毛利率为64.1%,同比下降70个基点,对比2025财年Q3内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的净营收,两个季度数值基本持平。至此,全球头部化妆品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已全部公布。
化妆品报梳理了截至发稿前的全球头部美妆集团公布的财务报告,得出以下2025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化妆品公司销售数据排行榜:
据《化妆品报》统计,剥离非化妆品业务后,2025年上半年,全球营收前十的化妆品公司依次为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拜尔斯道夫、LVMH、科赴Kenvue、资生堂、Puig、科蒂。10家公司上半年营收总体量达5583.07亿元。
其中,Puig以同比7.6%的增幅引领增长,欧莱雅、宝洁、拜尔斯道夫则均保持微增,联合利华、LVMH、科赴微降,而雅诗兰黛、资生堂、科蒂销售额下跌较为严重。
对比2024年全球十大化妆品公司销售排行榜,欧莱雅、联合利华仍位居第一、第二,宝洁由第四升至第三,雅诗兰黛降至第四,以上四家集团均在上半年实现了50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
此外,拜尔斯道夫由第六升至第五,LVMH则降至第六,Puig保持第九不变,与资生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而科蒂则由第八降至第十。
在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的统计中,化妆品报将科赴Kenvue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业务与基础健康业务销售额合并统计,科赴Kenvue从第十跃升至第七。十强之外,Natura&Co以160.54亿元录得第十一名,销售额同比下降9%。
01
前五强格局稳固
多极化与护肤驱动成关键
2025年上半年,全球美妆行业依旧保持着“强者恒强”的格局。庞大的规模、品牌矩阵的优化、在研发投入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持续加码,让巨头们形成了超越其他竞争者的综合实力。
欧莱雅集团以1865.08亿元的销售额稳居榜首,虽然增速放缓,但其在多极化市场的策略下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分业务板块看,其四大业务板块均实现增长,尤其是专业美发部门,以6.5%的增速成为集团最快的增长引擎。而大众化妆品部门依然是营收的最大来源,同时,皮肤科学美容部门通过理肤泉与修丽可等品牌的高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该集团在专业皮肤护理上的领先优势。
联合利华和宝洁分别以1070.88亿元和522.94亿元(剥离非化妆品业务后)位列第二、三位。尽管体量庞大,但两者均依赖个人护理和基础消费品类的稳定输出,美容业务的拓展与高端化成为它们共同的战略重点。
从财报上看,联合利华的业务重心调整颇为鲜明。今年三月,联合利华CEO由司马翰更换为FernandoFernandez,而FernandoFernandez此前曾担任联合利华美容与健康总裁业务总裁,相较于长期耕耘食品快消市场的司马翰,其在美妆领域的经验更为丰富,这一人事变动体现出联合利华对美妆与健康业务的重视。
此外,该集团提出了三大战略重点继续加码美妆与健康方向:推动核心护肤护发高端化,选择性进行国际扩张,以及通过数字化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宝洁的表现延续了稳健特征。其优势仍在于日用快消品,尤其在美容部门,SK-II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成为推动其增长的关键因素。
此外,宝洁宣布将在2027财年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业务重组,计划剥离非核心品牌并精简管理人员,以进一步聚焦核心品类和战略市场。在此背景下,公司也进行高管换血,现任CEO将于2026年初交棒,凸显集团在稳定增长与转型之间的谨慎平衡。
雅诗兰黛集团跌至第四,销售额为503.07亿元,同比下滑10.7%,是前十强中跌幅最大的公司之一。其下滑主要受护肤品业务拖累,Estée Lauder和 La Mer两大旗舰品牌表现疲软,亚洲旅游零售渠道持续承压。
拜尔斯道夫从2024年的第六跃升至第五,销售额361.25亿元,同比增长1.9%。旗下优色林在德国、墨西哥和巴西市场表现出色,实现两位数增长。但莱珀妮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核心品牌的增长乏力,新兴市场的增速下滑与在中国市场追加的投资,其在“低速增长,高投资”的市场战略下急需平衡之法。
总的来说,前五强集团不仅利用强大的资源在传统渠道和高端市场保持优势,还能够借此优势不断加大对新兴战略的投资,并尝试拓展新领域与运营新品牌,始终能在科技驱动下站在市场浪潮之前。
02
后五强排位有变
差异化定位下的战略收缩
与前五大巨头的稳健与转型相比,处于第六至第十位的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出更多的差异化与波动性。
LVMH作为奢侈品巨头,其美妆业务亦受到宏观环境拖累,香水与化妆品业务销售额343亿元,同比微降1%,排名第六。集团将表现归因于“延续了强劲的创新策略与高端精选的零售布局”,旗下Dior、娇兰、纪梵希等品牌通过香水新品支撑业务,但增速放缓。
而科赴(Kenvue)的表现较为疲弱,销售额同比下降3.11%,其中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下滑幅度最大,降幅达5.6%。露得清、艾惟诺等核心品牌表现乏力,尤其是在亚太市场持续承压。面对挑战,科赴加快了组织调整,高管频繁更替,并任命多位拥有科技与数字化背景的新高管,试图通过人事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挽回颓势。
资生堂以销售额228.67亿元排名第八,同比下滑7.6%。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醉象等海外收购品牌在美洲和欧洲市场的疲弱,另一方面是中国与旅游零售市场下滑超过12%。不过,资生堂通过CPB和NARS的稳步增长,显示出高端品牌的韧性。
而西班牙公司Puig凭借香水与彩妆的双引擎在差异化竞争中表现亮眼,销售额达到191.88亿元,同比增长7.6%。香水和时尚、彩妆、护肤品三大业务板块全部增长,其中亚太市场增速高达16.5%,旗下的Charlotte Tilbury于中国和澳大利亚通过本地化营销实现增长。
而排名降至第十的科蒂录得销售额183.25亿元,同比下滑7.1%。其高端美妆部门仅靠香水业务苦撑,大众美妆部门则因彩妆和身体护理品类下滑而表现黯淡。亚太市场下滑8%,中国及旅游零售持续疲软。
总体上看,后五强集团普遍面临增长压力,而高端护肤线和香水品类则成为它们借高净值客群需求维稳的“压舱石”。同时,面对过度依赖旅游零售与中国市场的问题,它们不得不转向收缩战线、重组业务,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来保障盈利韧性。
03
亚太市场与技术人才成破局关键
尽管各家业绩表现不一,2025年上半年美妆巨头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三个战略方向:押注亚太市场、加码高端护肤品牌与香水香氛赛道、重用技术型人才。
从巨头们在不同区域的财务表现与未来预期上看,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已是全球美妆巨头的必争之地,其战略重要性无可替代。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指出,“新兴市场的持续走强、中国大陆的小幅反弹以及北美地区的逐渐复苏,抵消了欧洲市场的预期放缓”。联合利华则表示,正有选择地将一些奢侈美妆和健康品牌引入中国,增强高端美妆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
而亚太地区(APAC)是Puig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25年上半年该地区营收同比增长16.5%,且Puig的中期战略目标明确:预计中国市场将于2025年占其全球销售额的25%。
此外,业绩下滑的资生堂和雅诗兰黛,也仍在积极调整中国团队、加码线下门店与线上渠道,试图重拾增长。
从财报上看,护肤板块增长承压,各大集团致力于通过科技和差异化创新谋求新的增长空间。而护肤品牌的高端化和香水、香氛的个性化发展逐渐成为集团谋求发展的新取向。
如拜尔斯道夫旗下优色林凭借一款抗衰老产品实现有效增长;欧莱雅皮肤科学美容部继续跑赢市场大盘,理肤泉、修丽可表现强劲;宝洁旗下SK-II在中国618期间表现优异。
而有的集团则通过聚焦单一品类、区域市场或高端香氛来寻求突破。例如Puig的Charlotte Tilbury、LVMH的Dior、娇兰通过新品和高端香水维系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妆品巨头们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人事调整动作,也反映了化妆品企业重用技术型人才、引入跨界人才筑牢行业壁垒的趋势。
例如欧莱雅集团任命原皮肤科学美容部门全球品牌总经理Laetitia Toupet为巴黎欧莱雅全球品牌总裁,前首席创新官Vania Lacascade则接班12年老将弗朗索瓦・莱曼担任兰蔻全球总裁。这两位继任高管具备研发背景,既懂成分创新、功效验证,又熟悉技术转化的全链路逻辑。
雅诗兰黛集团则挖来时尚创意人Nicola Formichetti担任M・A・C全球创意总监;科赴任命百事前高管Anindya Dasgupta为亚太区总裁,这些跨界人才的价值,正在于用外部视角重构美妆的创新逻辑,让品牌突破传统边界。
整体上看,欧莱雅、宝洁等巨头依然凭借多品牌、全渠道和研发投入稳住基本盘,押注高端护肤与亚太复苏。雅诗兰黛、资生堂则仍在调整架构、削减成本,试图止跌。Puig、拜尔斯道夫等公司则依靠明星单品和区域灵活性实现增长。
麦肯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美妆市场规模为44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664亿元),预计2024-2030年年均增速将降至5%,而以上美妆巨头的涨跌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全球美妆市场正告别高增长时代,转向一个更分化、更务实、更依赖技术创新的新周期。
编辑:杨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