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莹
在福建南平地区的城区与乡镇,一家名为源华的化妆品连锁店已默默耕耘三十余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父亲的影响,源华创始人郭文源毅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在贵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15平方米的化妆品小店,如今,他已经在福建南平地区开出20余家化妆品门店。
这家扎根区域市场的本土品牌,在电商冲击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不仅实现了行业整体业绩下滑的逆势扩张,还成功将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中。
其三十年的生存智慧,为下沉市场化妆品零售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源华创始人 郭文源
01
差异化门店布局与“33211”商品矩阵
源华的门店面积从66㎡到160㎡不等,大多集中在100㎡左右,在商业街、社区、乡镇均有布局,可以说,其门店已遍布南平地区的“毛细血管”,形成全覆盖。
针对不同选址的门店,源华有着差异化的商品策略。“KTV多的商业街,彩妆就多摆点;社区里的店,洗涤用品要备足;乡镇店嘛,方便最重要。”创始人的话透着实在,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门店的商品都能精准匹配当地客群需求。
在此基础上,源华还构建了独特的“33211”商品矩阵:30%利润品保障生存、30%名品吸引客流、20%引流品提升到店率、10%爆品打造营销话题、10%竞争品形成独特优势。
为了让商品数量契合店铺陈列面,近几年源华持续精简 SKU——从最早的3000多个,优化到如今大部分店铺控制在800个以内,面积较大的店铺则控制在1200个以内。
“任何一个老板都要研究心理学。”郭文源根据主要消费者画像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背书、质地、价格、包装色彩四维选品评估体系。
“女性消费者首先看颜值,男性更重品牌。”郭文源深谙此道,采购时既会试用产品质地,也会参考小红书等平台的流行趋势,甚至研究包装色彩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正是这种精细化选品,让源华在消费降级浪潮中,凭借差异化商品组合稳定了利润空间。
02
父子接力:老经验遇上新打法
前几年,郭文源的儿子郭毅从国外留学回来,慢慢接了班,并带来不少新变化。郭文源坦言:现在公司的第一拍板人是儿子。
谈及这些变化,郭文源言语间满是认可:“年轻人是财务出身,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现在就算公司半年没业绩,也能照常给员工发工资。”不仅如此,郭毅还重新梳理仓库管理流程,减少库存积压与损耗;同时完善人事保障,为员工缴纳社保,进一步稳定了团队。
更让郭文源赞赏的,是郭毅在业务拓展中推行的“试错法”。“他做事稳,引进新品时,会先在一家店试销,成功了再推广,不像我当年一股脑全铺。” 如今源华引进任何新品,都会先在单店试销,通过数据分析顾客接受度、复购率等指标,确认模式跑通后再逐步推广至其他门店——这种精细化试错模式,不仅大幅降低经营风险,也让源华在商品迭代中避开不少“坑”,让每一次新品引进都更贴合市场需求。
这场代际交接,没有出现传统家族企业常见的“新老理念冲突”,反而让源华美妆在保留区域深耕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运营活力。
03
破局之道:从卖商品到做服务
“商品差额时代已经过去,服务才是未来。”郭文源的判断直指行业本质。长期以来,“服务、体验”是实体店不可替代的价值。电商冲击下,CS渠道光靠卖货“赚价格差”不行了。源华琢磨出几个新招。
首先,会员精细化运营成为核心抓手。从前,会员的相关信息是靠本子记录,现如今,店铺通过收银系统构建的会员画像,不仅记录消费数据,更能预测"洗面奶使用周期"等个性化需求,当系统提示用品耗尽时,员工会主动联系激活复购。这使得老客户留存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次,运用好“私域运营”这一新兴营销渠道。源华建立了很多微信顾客群,通过在微信群里发产品视频种草,并搭配“转发赠礼”“到店薅羊毛”玩法,把线上流量导入线下,提升门店到店率与连带消费。
最后,面对医美与护理服务这一热门赛道,源华近两年也有布局,但没有盲目全盘入局,而是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分包合作”模式实现服务业务的专业化分工,既守住了零售主业的核心优势,又拓展了服务价值。
04
三十年总结:守得住本,跟得上趟
聊起这么多年的心得,郭文源说有三样得守住:对这行的热爱、长期主义的坚持、还有就是得把顾客当回事。当然变革同样关键,从记在本子上的会员,到电脑里的消费数据;从只卖货,到学着做服务;从凭感觉进货,到看数据说话。
在化妆品CS渠道普遍唱衰的当下,源华的实践证明:区域连锁深耕本土、精准服务、拥抱变化,同样能在细分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如创始人所言:“当你成为区域第一时,利润自然会来。”这份清醒与定力,或许正是本土连锁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