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燎
4月2日,特朗普在全球掀起关税浪潮,距今已过五月。回看这段日子,全球化妆品市场风波不断。这场风波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摩擦,更是一场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刻考验。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小众独立品牌,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遭遇重创
大集团集体下调业绩预期
关税风波,首先影响企业的业绩。
8月5日,拜尔斯道夫发布声明,下调了集团和消费者业务部门的全年业绩预期。声明直言,全球多地面临的挑战与动荡发展,导致市场充满高度不确定性。集团首席执行官文森特·沃内里指出,全球护肤品市场的增长不及预期,尤其是在曾经作为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和东欧地区,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这其中,美国关税政策的难以预测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让消费者支出变得更加谨慎,也让市场充满变数。
雅诗兰黛也同样遭受重创。该公司下调了全年利润预期,并称美国关税将使其今年损失约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4亿元)。为了应对成本上升,雅诗兰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库存水平、减少促销活动,并计划更多地依赖日本和欧洲的生产来缓解关税压力。尽管面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下降、旅游零售疲软等困境,雅诗兰黛仍在通过推出新产品和更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寻求增长。
如果说关税对行业巨头是挑战,那么对非美国的小型美容品牌而言,这场风波则是一场真正的生存危机。
02
取消“最低限度”免税政策
中小品牌进退维谷
近日,美国终止了实施数十年的“最低限度”免税政策,即取消了价值低于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715元)的商品免税进入美国的优惠,挤压独立品牌的生存空间。
这项政策的取消直接导致了物流和成本的急剧增加。由于最低限度标准的取消,许多国际邮政承运商,如德国邮政、英国皇家邮政等,开始限制或停止运送发往美国的包裹。这使得那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独立品牌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英国调香师Mabelle O'Rama的小众香水品牌50%的客户来自美国,该品牌不得不采取临时解决方案,依靠其在美国的零售商来配送订单。尽管如此,在美国寻找长期配送合作伙伴的成本对小品牌来说依然高得离谱。
以色彩鲜艳的湿眼线笔而闻名的英国品牌Glisten Cosmetics则更加艰难,其约60%的销售额来自美国,面对运费、清关费和关税的全面上涨,该品牌已不得不完全停止向美国发货。
正如美容产品经销商Amerikas的首席执行官Jose Penalba所言,对于销售额低于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4.38万元)的小品牌而言,弥补这些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柏林小众香水品牌Miskeo Parfums的创始人Marie-Pierre Blanchette更是估计,在关税和取消免税政策的双重打击下,她的一款香水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可能会从111美元(约合人民币792.96元)飙升至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28.76元)以上,这无疑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03
关税风暴下
美妆产业酝酿供应链变革
面对关税带来的冲击,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在重新思考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提高价格来抵消关税带来的影响。宝洁公司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计划提高其在美国约25%的个人护理和家居产品的价格,因为每年关税的影响高达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44亿元)。
此举反映出关税和通货膨胀正在给消费品制造商带来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通过转嫁成本来维持盈利。然而,这无疑会增加美国消费者的负担,并可能导致购物者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甚至转向本土品牌。
与此同时,包括欧莱雅在内的一些欧洲时尚和美妆公司,正在探索一个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美国海关规则——“首次销售”。
这项规则允许进口商根据较低的出厂价格而非零售价来计算关税,从而达到减少关税影响的目的。尽管这种做法需要复杂的供应链和严格的合规性,但对于利润率面临威胁、消费者需求疲软的品牌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避免直接提价、维持市场竞争力的可能路径。
除了价格调整和利用现有规则,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全球供应链重组。
由于关税政策的影响,该集团提前启动了原计划在5至10年后推进的美国本地生产基地建设。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跨国公司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其全球生产布局,以减少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依赖,从而降低未来的运营风险。
关税浪潮给全球化妆品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更暴露出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这场风暴中,行业巨头凭借其规模和资源优势,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布局、利用海关规则等方式寻求应对,但仍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而对于小众独立品牌来说,生存的压力则更加巨大,他们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被迫放弃重要的市场。
这场风暴也正在倒逼整个行业进行深刻的变革。企业们正在重新审视其生产和分销策略,寻求更加灵活和本地化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化妆品供应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