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加林
一向被视为行业潜规则"重灾区"的化妆品窜货问题,如今终于迎来了司法层面的明确回应。近日,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对陕西大灰狼公司窜货行为作出判决,要求其向品牌方支付15万元违约金。这不仅是上美股份旗下"一页"品牌的胜利,更堪称整个化妆品渠道治理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窜货不是新鲜话题。在消费品行业,许多品牌都曾深受其害:价格体系被搅乱、区域经销商利益受损、市场秩序陷入混乱。这种现象在化妆品行业尤为突出。由于产品体积小、价值高、流通性强,化妆品的窜货非常常见,而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更是给窜货行为提供了温床。
在实际的操作中,窜货呈现出多种形态。有的经销商将产品销往约定区域之外;有的通过电商平台跨区域销售。而为了躲避品牌方的追溯,一些经销商采用了更隐蔽的做法,即"刮码"销售,去除产品上的溯源码,使品牌方无法追踪产品来源。
窜货行为,不仅导致市场价格混乱,更使得品牌方的市场策略难以有效实施。一方面,品牌投入大量资源做的区域市场推广,很可能因为窜货而付诸东流。另一方面,被窜货导致了区域市场混乱,被窜货的区域经销商利益,也可能因此大大受损,进而丧失品牌在该区域运营的积极性,给品牌带来伤害。
窜货有如此多的危害,但长期以来,化妆品行业对窜货的处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和内部规制。大多数品牌往往只能通过断货、罚款等内部手段进行处理,效果有限。由于取证难、认定难、执行难,许多品牌方对窜货行为往往束手无策。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窜货行为的蔓延。
此次法院的判决,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经销合同中的区域保护条款的效力,无疑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正面影响。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一认定,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司法先例。法律专业人士认为,这个判例的意义在于确立了经销合同中区域限制条款的法律效力,为品牌方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武器。
这次判例中几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品牌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下游零售商窜货视同乙方窜货",这说明如今品牌方的渠道管理正在变得更加精细化、法律化。合同条款的周密设计,在此案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被告在合同到期后仍继续销售产品,也被法院认定为违约。这个细节提醒品牌方和经销商,需要对合同终止后库存处理的约定、过渡期安排等都需要明确约定。品牌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产品编码管理、销售区域限制、违约责任等条款,并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体系。
从行业角度看,这个案例的出现恰逢其时。近年来,随着线上渠道快速发展,化妆品销售渠道更加碎片化,窜货现象也呈现出更加隐蔽、复杂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渠道稽查手段,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数字化正在成为解决窜货问题的新利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运用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例如,有的品牌为每件产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通过智能溯源系统实时监控产品流向。一旦发生窜货,系统可以快速定位问题环节,为后续处理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在渠道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销售数据、物流信息等,品牌方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流通模式,预警潜在的窜货风险。这种事前预防与事后追溯相结合的方式,正在重塑化妆品行业的渠道治理模式。
对于经销商而言,这个案例无疑敲响了警钟。以往那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如今可能面临实实在在的法律风险。
未来的化妆品经销商,需要更加重视契约精神,加强下游渠道的管理能力。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经销商管理体系、加强产品流向监控、规范下游零售商行为等。同时,经销商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依靠窜货等不规范手段。
这一判例,也预示着化妆品行业渠道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过去依赖人情关系、行业惯例,到现在依靠法律合同、数字管理,行业的规范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当然,品牌方也需要完善渠道管理制度,建立公平透明的渠道政策。同时,也要合理考虑经销商的利益诉求,制定科学的市场分区和价格体系,从源头上减少窜货的动机。对经销商来说,要转变经营理念,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利润,与品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虽然这个案件的赔偿金额并不巨大,但其象征意义和行业影响不容小觑,其为今后类似纠纷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第一案"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15万元赔偿金本身。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品牌方和经销商能够建立更健康和良性的合作关系,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推动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法治保障和行业自律将共同发挥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也为行业参与者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