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

上海抛出重磅举措,化妆品企业将迎哪些利好?

化妆品报||2025-09-29 09:42:40
原创
不只是资金补贴,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信号。

文丨李硕

上海家化、自然堂、上美股份、贝泰妮、橘朵、至本……今年,在化妆品行业增长放缓态势下,一众在沪化妆品企业、品牌依旧呈现稳健发展势头。

这背后,既有企业自身在战略转型、核心单品打造和渠道革新上的努力,也离不开上海打造的成熟产业生态支持。

近日上海抛出又一重磅化妆品举措,无疑为沪妆这股势头再添一把火。

9月25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上海海关、市财政局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正式发布,该举措支持力度系全国最大。

在化妆品新原料、检验检测、品牌培育等领域,上海均拿出了真金白银支持。

譬如,对成功纳入国家目录的注册和备案新原料,分别给予每项最高200万元和最高50万元扶持,数额几乎是其他省市的两倍。

此外,上海还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获得国外认可机构认可资质,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际权威技术组织认可资质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在品牌培育环节,《措施》鼓励电商平台在化妆品领域开展“上海制造品牌”培育计划,促进品牌推广、销售与孵化。每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上海此次抛出的重磅举措不只是简单的资金补贴,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导航仪,意在推动当地化妆品产业迈向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

当下,化妆品市场愈发细分化,要求品牌不把市场看作整体,而是从不同的市场层级、年龄层、消费场景去解构。

《措施》提出:“针对敏感性皮肤、老年人、孕产妇、医美围手术期等群体,聚焦抗衰老、舒缓修护、祛斑美白、全光谱防晒等需求,开发个性化、精细化的护肤产品。”这点便切中了当前化妆品消费市场细分化趋势,为化妆品企业产品开发指明了转型方向。

当前产品核心科技日益成为消费者选择化妆品关键因素,《措施》明确提出,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多组学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类器官、微流控芯片、3D皮肤模型及在体实时监测等技术的升级与制造工艺的创新。这一举措为化妆品研发指明了前沿创新方向。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内各地化妆品产业集群百花齐放,东方美谷、美妆小镇、白云美湾、南方美谷、北方美谷等产业集群不胜枚举。

相对而言,上海的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监管创新、协同创新优势等是其持续培育、吸引化妆品企业的关键要素。

在协同创新领域,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AI资源支持,便是上海独特优势。

今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从12个方面送上政策“大礼包”,将发放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1亿元语料券,以真金白银从算力、数据等方面给予人工智能企业切实的支持。

在监管创新领域,早在2023年,上海便颁发了全国首张“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该证被欧莱雅集团收入囊中,获得此证后,可在其经营场所从事涉及直接接触化妆品内容物的个性化服务。

对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的化妆品企业,最新措施争取到了监管部门提前支持和政策指导资源。政策激励下,优时颜连夜启动了医疗美容围手术期敷料产品的“二类械”申报。

可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沪化妆品企业的械字号产品开发的趋势将愈发显著。

优良的产业生态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它通过系统性的力量,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抗风险能力,并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资源和开拓市场。

多年来,上海化妆品产业的强势表现,是企业内生动力与外部优质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新出台的《措施》如同一股精准的东风,在研发、智造、市场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码,为在沪企业从做大到做强、从“国内领先”迈向“全球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评论列表

(0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