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资讯

美白不能说?对不起,中国没有这样的“政治正确”丨每周一话

丁加林
主编 · 2020-06-29
原创
欧美反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绑架了欧美化妆品企业,让它们自断其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化妆品企业在美白市场也将因此迎来发展良机。

文丨化妆品报记者 丁加林

“弗洛伊德”之死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反种族歧视风波,“黑”与“白”这两个词语,也成为了欧美公共话题讨论时的雷区。而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也开始波及全球化妆品领域。

首先是黑人牙膏。6月17日,美国日化巨头高露洁称正在与合作伙伴协商,考虑给中国牙膏品牌“黑人牙膏”改名。

微信图片_20200629094808.jpg

“黑人”不能叫,“美白”也不能说。

6月25日,联合利华集团宣布将在其销售的护肤产品中删除“美白”之类的词语,6月27日,欧莱雅集团也决定删除“美白”之类的词汇。这一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在声明中称“决定从所有改善肤色的产品中删除‘美白’‘白皙’‘亮白’等词语。”

“认错”最彻底的当然还是美国公司。美国强生集团为“声援种族平等”,直接宣布停售、停产集团旗下可伶可俐的Clear Fairness美白系列、露得清的Fine Fairness美白系列产品。实际上这两款产品并未在美国销售,而是在中东、亚洲销售。

微信图片_20200629094834.jpg

美国和欧洲化妆品公司,在他们的本土市场上这么做,当然可以理解。毕竟,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多有着黑奴贸易原罪,如今又存在着多种族融合并存的现实。背负着内疚和稳定的现实考量,种族主义是欧美媒体和公共话题中绝对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所以美国不能说“黑人”,法国不能报道罪犯的种族,将阿拉伯裔和非裔罪犯叫“郊区青年”,这些在我们看起来矫枉过正的滑稽行为,是他们的“政治正确”,我们看到了笑一笑就好。

但如果欧美化妆品公司想要把这种政治正确,强加到中国市场上,要“黑人牙膏”改名,不仅同样占股50%的好来集团恐怕不会同意,市场恐怕也会对改名后的黑人牙膏投上反对票。

毕竟,黑人牙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最早于1933年由宁波商人严柏林、严中立兄弟创建于上海。1985年,高露洁以5000万美元价格收购好来化工(黑人牙膏品牌所有公司)50%的股份,黑人牙膏这才多了一半的外资身份背景。

黑人的品牌名,也只是利用了人们对黑人皮肤黝黑而牙齿雪白的印象。在中国的公共语境下,完全没有歧视的意思。而一旦改名不用“黑人”,这个品牌未来还能否在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站得住,还很难说。

至于“美白”,欧美反对者认为跨国公司为了销售美白产品,通过营销广告助推了以白为美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对“黑人”造成了歧视。

然而在中国乃至东亚,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几千年前,东亚在还不知“白人”、“黑人”为何物的年代,就树立起了以白为美的审美观。中国女性崇尚“一白遮三丑”,古代女性为了追求美白会服用珍珠粉,冰肌雪肤、肤如凝脂,成语中尽是对女性白皙肤色的推崇。而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女性用米粉来美白脸部。有一句日本谚语是:“白皮肤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七种缺陷。”

不只是女性,中国古代美男子的标志,也是“白面颇有髯”,也就是脸白、有胡须。所以以白为美,在中国乃至东亚都是自古至今男女老幼通用的审美标尺。”这一审美与种族无关,更与黑人或白人无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化妆品公司如果真的尊重全世界范围的民族和文化多元化、多样性,就应该同样尊重和正视东亚人的文化和审美。一杆子打死,在所有市场下架停产美白产品、去除美白宣称,是无视东亚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虽然不能说是在“种族歧视”东亚人,但最起码是从经济行为上“歧视”了东亚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者当然不喜欢这样的“歧视”,这意味着市场上美白产品的选择又少了。而中国乃至日韩的化妆品企业肯定是欢迎的:没有欧美那一套“政治正确”的沉重包袱,“黑”和“白”,也不是什么禁忌词汇,而只是它字面上本来的意思。美白市场海阔凭鱼跃,不亦快哉!

妙妙 微谱技术吕媛杰18019417253 游客1580884154 游客1574750288
等1535人看过此文章
评论

用户评论 (0)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MORE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