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妆”!


自古以来,东方审美的底色总带着几分暧昧朦胧,这从历朝历代中国女性的妆容中便可见一斑。“蝉鬓半含花下笑,蛾眉相映醉时妆”里是柳叶弯眉、娇俏动人的醉态,“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中是眉心上点缀一抹亮黄的巧思……跨越历史,穿过时空,“中国妆”不断变化,也越发多元,从诗词之中“蛾眉”“花钿”的温婉,到如今因“独立不谄媚”、“成熟美”等标签火出圈,中国妆与东方美显然都不止一面。
作为一种美学风格,中国妆可能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却是值得深度探讨,并不断寻找答案的课题。8月17日,全球首届中国妆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戏剧学院、EllE杂志、欢瑞世纪、花西子等学界、时尚界、影视界、品牌界代表开展了一场观点鲜明,弘扬中国妆容文化,提倡中华美学传承与创新的研讨。
火出圈的“中国妆”,让世界看见东方之美
在抖音,“中国妆”“新中式美人”“国风”已然成为一个个流量密码,其中“全民中国妆”的话题标签下有超过8.6亿次的播放,而在小红书搜索中国妆,相关笔记数更是超过4万篇。从韩妆到日妆再到如今的中国妆,中国女孩们兜兜转转终于发现有些宝藏正藏在民族的底蕴之下,延绵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妆慢慢成为新时尚文化符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更深的回响。
早在2019年,中国妆便在日本初露头角。彼时,Youtube 上的一位日本美妆博主“鹿の間”,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示受到中国电影《芳华》的启发,以中国妆为主题发布了美妆视频。紧随其后,在日本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妆”的模仿,“中国妆”也有了专属词条——“チャイボーグ”、“中国メイク”。更有不少专业博主把“中国妆”解读为代表新时代独立自信女性的妆容,掀起了关于日本妆容、韩国妆容、中国妆容对比的大讨论。由此,一种新的美妆风潮C-Beauty不胫而走。
事实上,中国“妆容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商周时代,追求美的中国女性便开始涂脂抹粉,而后在探索美的路上,发展了丰富绚烂的妆容文化,诸如西汉的慵来妆,南北朝的紫妆、唐代的酒晕妆、桃花妆、北宋的佛妆等等。中国历史妆容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文化潮流、经济发展、女性生活态度等情况,是个取之不竭的中华美学大宝库。
历史总能反哺今天,而用心的品牌也常常能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作为国风彩妆领军者,花西子研究了中国历代的妆容文化,并结合现代妆容风尚及女性对美的诉求,提炼出了“细长眉、眼下彩、点珠唇”这三个具有东方时尚感的现代中国妆要素,分别对应东方女性“自信、优雅、独立”的特质。
除了在国内持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扩散,花西子“妆见中国”ins账号从今年4月初开始发布中国妆相关的艺术创作内容,其中,灵感来源于中国山水,采用“眼下彩”画法的一条视频获得了56.7万的点赞。“妆见中国”Tik Tok账号其中一条展现中国妆特征“点珠唇”画法的视频,则获得了31.3万的播放。这些带有浓烈中国文化风格的妆容受到了海外用户的喜欢。
可见,美无需刻意,自有认同。
花西子全球首倡中国妆研究倡议,传承与赋新成关键词
“在当今时尚舞台,法式妆容、美式妆容、韩式妆容、日式妆容,甚至泰式妆容等都有比较一致的概念,但一谈到‘中式妆容’,大家似乎并没有一种普遍统一的认知,这和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多元成分有关。”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在会上表示,当代中国妆的特点一定要在追求多元的同时找到边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业内虽然诞生有不少中国风的彩妆产品或者品牌,但大多局限于点状的风格设计,缺乏对更底层的中国妆容文化、美学文化的研究。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所说,“我们要找到中国优质的传统,我们要为中国文化立心,是一颗美之心。中国妆也是如此,我们也要为中国妆去立心,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体系。”
而这也是花西子此次发起中国妆研究倡议的目的,中国妆可能很难被一个固定的特征定义,但需要更多人来研究、共创和发扬。多年来,花西子一直以“扬东方之美,铸百年国妆”为品牌愿景,目前为止,从创作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礼仪妆容、二十四节气妆容,到开设海外媒体社交账号,发布创意中国妆作品,再到与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达成中国妆的研究和教育共识,花西子始终坚持做中国妆探索的引领者。
今年3月份,花西子首次对外宣布其构建东方美妆研发体系的5年规划,计划投入超过10亿元,在多个产品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展开布局,打造一个门类完善、技术先进的东方美妆研发体系。
而在美学和文化的探索方面,包含了从妆品、妆容到妆教的完整体系。花西子率先将黛色引入了彩妆领域,将微浮雕技术用上了口红膏体,将素雅的千年白瓷烤制成了产品包材,将苗银带出大山镶嵌到粉盒上......传统与现代的光影之间,花西子让平面的抽象的东方之美变得立体具象,给一支支口红、一个个粉饼注入了独特的东方美学生命。
从产品竞争到美学与文化引领,国货全球化要打开新思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走了很多年。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壁垒的不断努力,中国品牌渐渐脱下低端、廉价的“旧衣裳”,向世界发出了高科技、高品质的新名片。但是,只是诠释产品就够了吗?
“定位之父”艾·里斯曾说:市场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认知之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品牌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国品牌而言,如何通过品牌诠释中国文化,如何借力中国文化成就国际化品牌,这样的高阶课题或许也是时候拿出来探讨了。
以美妆产业为例,纵观近200年的化妆品产业历史,经典品牌的诞生往往绑定着鲜明的地理属性和本土文化特征,欧舒丹与普罗旺斯,悦诗风吟与济州岛,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纽约,大都市的厚重历史、时尚艺术是品牌最好的文化背书。
不可否认,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三十多年,在产品制造、渠道建设乃至科研创新等方面已经在大幅拉近跟国际品牌的距离。但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其间更大的差距是品牌文化的厚度和沉淀。化妆品除了基本的美容修饰功效,更重要的还有愉悦感和情绪慰藉的价值。尤其是香水、彩妆,是具备极强文化属性的细分品类。因此,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顶级,必然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东方审美创新。
花西子品牌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花西子在尽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和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今天的中国彩妆行业标准、规则和体系,有很深的西方彩妆烙印。国货彩妆想要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品牌,就须探索和建立一套全新的东方彩妆体系。”面向未来,中国妆容文化的流行和体系化将给中国品牌带来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品牌也将获得更强的发展动能。
这一次,花西子提出的中国妆理论体系,或许还只是一个婴儿阶段,但这一研究的提出对于产业而言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尝试、新跨越,从产品竞争到美学与文化引领,花西子为国货迈向高端化、全球化打开了新的新思路。正如花西子联合创始人飞慢所言,当文化及审美与时尚结合,才会更加流行,更加有生命力。所以一种观点不够,需要更多人的观点;一份力量不足,需要更多方的力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用户评论 (0)
